首页 > 试题

水调歌头 杨幂

更新时间:2023-01-20 07:39:00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全套视频百度云-meemaw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下巴整形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心思想这

首词借对中秋之夜月景的描绘和想象,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出词人不为失意

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写作背景

苏轼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

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

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

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

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

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

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

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

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注释把

酒:端起酒杯。宫阙(què):宫殿。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

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归去:回到天

上去。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不胜:经受不住。弄

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何似:哪里是……比得上的。朱

阁:朱红色的楼阁。绮(qǐ)户:刻有纹饰门窗。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

诗人自己)。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偏偏在离别的时候月圆呢?何事:为什么。长,

常常。但:只。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另注: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

一问之。”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司

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

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起舞弄清影:

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

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

娟:指月亮。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

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

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

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

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

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

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

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英文翻译"ThinkingofYou"WhenwillthemoonbeclearandbrightWithacup

ofwineinmyhand,'tknowwhatasonitwouldbeintheheavens

onthisnight.I'arthecrystalandjade

gwithmymoon-litshadowIt

doesnotemlikethehumanworldThemoonroundstheredmansionStoopstosilk-pad

doorsShinesuponthesleeplessBearingnogrudgeWhydoesthemoontendtobefull

whenpeopleareapartPeoplemayhavesorroworjoy,benearorfarapartThemoon

maybedimorbright,waxorwaneThishasbeengoingonsincethebeginningoftime

MayIalldbeblesdwithlongevitythoughfarapart,wearestillabletosharethebeautyofthe

moontogether.中心思想: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

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

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写作特点1.立意、构思奇异

飘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表现了自己思想的矛盾与波折、人生的体验与认识。2.

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3.词人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以自然界的深远澄清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语言朴实无华、含义深刻。改编歌曲

1.根据这首词改为一首歌,叫《但愿人长久》,邓丽君原唱,后来许多人翻唱。2.以

《水调歌头》为基础的添曲,作曲、编曲由谭旋完成,合唱部分也由谭旋完成的清穿剧《宫

锁心玉》(《宫》)的插曲《明月》,杨幂演唱。具体赏析赏析一《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

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

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

奇逸飘渺,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

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

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

旷飘逸的风格。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

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

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

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

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

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

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

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

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

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

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

写的出神入化。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

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下片由

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

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

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

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

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

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

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

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

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

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

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

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全词情感放

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

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

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

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赏

析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

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

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

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

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

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

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

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

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

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

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

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

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

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

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

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

的悲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

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

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

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

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

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

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

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

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

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

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转至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

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

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

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

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

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

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已经把

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

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

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

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

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

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

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

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

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最后“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

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苏轼

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较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

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

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

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赏析三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

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

(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

头》。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

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

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

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

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

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

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

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

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

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

向往。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

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

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

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

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

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

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

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

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

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

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

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

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

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

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

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

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

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

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

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

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

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

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

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

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

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

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

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

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

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

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

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

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

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

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

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

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

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

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

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

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

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

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

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与苏辙、苏洵合称“三苏”;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

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

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7:3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98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天堂作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