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3-01-20 07:18:38 阅读: 评论:0

中考数学难题及答案-分号怎么用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比喻句大全 优美摘抄)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精选3篇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精选篇1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

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

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

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

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旋转

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

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

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

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

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

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

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

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

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

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

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

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

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

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

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

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

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

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

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

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

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

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

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

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

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

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

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

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

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

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

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

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条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

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

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再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

原则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发誓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

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远离家乡在遥远的河南,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

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大家都远离家乡都很不容易,因此,无论是谁,只

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

人。记得当时,也是冬天,每天晚上,打开水很费劲,因为我的暖水壶是全宿舍仅

有的两个之一。于是,许多人,都用我的水,到最后我总是只剩一点点,更多的时

候是一点也没有。可是,我每天还是排着长队去打水,但是豪无怨言。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

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

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

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就像你自

己在小的时候,对父母的爱护,当成了管教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可如果有一天当

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常常记挂起,你的父母,看着你的孩子,忽然间就像回

到了你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了在你母亲的怀里,或是父亲拉着你的小手的样子。爱

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

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

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

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

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爱心吧!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精选篇2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

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

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

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以

教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教

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

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

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

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是在“教学合一

“的教学观念上发展形成的”。这是我国近代新教育产生以来,教学观念,教学思

想的一个重大变革。在今天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课程改革提供

多方面的理论养分,更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和认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新课改

的目标和要求。

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

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作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

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把学生需要的知

识给学生,这比前一种好,但先生仍以教为中心,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

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

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

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

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

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教学生学”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

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实施要求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设计教学时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是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即“授之以渔”。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

加快,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

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三是要重视教学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合作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其核心应是一

个探究真知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融的过程。

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陶行知批评教学分离的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

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其结果造成“先生

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他深刻批判了“教授法”,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

为“教学法”。他说:“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

他提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生学的法子。“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

生学什么,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学会就行。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受欢迎的学生得

到了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的学生安静地听讲,从小坐到大,生命在不断重复中过

去。

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失去了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课堂教

学,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体价值,忽视了学生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

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这就“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

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

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

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而真正有价值的课

堂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刺激和兴奋的东西,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下,进行着正

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着新鲜和刺激的东西,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

师的尊重赏识下,体验着获得新识的喜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同时,也

体验着面临问题的困惑,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

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精选篇3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我渐渐认识到教育孩子重要性,于是,我读了李镇西写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

更是令我震撼!如: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

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这些既平凡又无微不至的关怀,令

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感动了我。它折射出了为人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

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

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与李老师相

比,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学生的关心与教育远远不够,缺少了爱心与耐心,特

别是对待学困生,我不是耐心的开导,而是多了训斥与指责,总认为学生不下功夫

学习,脑子不够灵活,试想一下,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多和他们交流找出学

困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那又是怎样的结果呢?在平时的工作中,遇

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多的是抱怨,缺少了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这是很不应该的。

我觉得:“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

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

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读了他的书后,李老师关心学生

的做法令我矛塞顿开。我也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

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

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我们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老师,认为孩子不听话。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

后,我要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多和孩子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了解孩子的所思、

所想、所需。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平等待人。高尔基说:“谁爱孩

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

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

《爱心与教育》手记四中写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在轰轰烈烈推行高效课堂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教育孩子光明大

道,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和谐、宽松快乐的氛围

中学习,时刻让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向问题,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

水到渠成的事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7:1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9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