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假如古代也有手机

更新时间:2023-01-20 06:33:25 阅读: 评论:0

中考真题卷应该买什么-英语作文介绍自己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从古代到现在的信息传递方式

古代:烽火、驿传现代:电话、信、电子邮件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

作传输工具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4.

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1.

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

音机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王命传

龙节战国时楚国的信节。青铜制,长条形,首端刻铸龙形纹饰。正背两面分镌“王命、命传、赁

一棓、饮之”,共九字。此种铜节已发现多枚,凡因公事往来之持之可以宿止驿传,并得饮食。十

万火急将军令西夏铜牌有信牌、内宿待命铜牌、守御牌三种形式。图中铜牌为信牌,也称军令牌,

为铜质合套式,由上盖和下底两部分组成。整体为上方下圆,上方有长方形穿孔,可系绳或用皮带

固定在身上,使行军或传递命令时不易丢失。圆形部分直径15厘米,圆盖边有0.6厘米的半圆边

圈,中间镌有正楷西夏文“敕然马焚”(汉字释为“火急驰马”)4字,圆盖下边部分平展光滑,

牌的另一面上半部分外圈也有一个宽0.6厘米的半圆圈,牌中刻有四连忍冬花卷草饰纹,可插入有

文字的铜牌中。铜牌的制作工艺相当精致,铜质密度很好,没有砂眼,外表规整美观。据考证,西

夏人著《文海》对“信牌”释曰:“迅速紧急之燃马上用,故名信牌”,说明此牌为紧急军务即十

万火急时传达军令的专用符牌,是西夏军队中官职级别较高者才使用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

载,宋军在元丰五年(1082年)六月同西夏的战争中,斩西夏“统军威明墨沁威,副统军阿布雅,

得铜印,起兵符,兵马军书,并获蕃丁头凡三十八级,诏以印符契兵马军书来上”。这里所说的“兵

符”即为“符牌”或为调军专用的“军令信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

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

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

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形成

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

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

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

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

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

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

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

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宋代将所有的公

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

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

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

万火急之意。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3.

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

如诱敌的记号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2.无线通讯传输,

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4.

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写的比较简略,若有误,请诸位斧正!谢谢!!)一个是信件,由邮差

来发放,骑马到每个驿站,再换马,最后把信送到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

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还有些比较不正

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

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一个是信件,由邮差来发放,骑马到每个驿站,再换马,最后把信

送到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

息传播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古代通信【概

述】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

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三

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

量的增多。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清代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

“驿”的合并。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烽火

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

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

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

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

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在

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

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

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

的发展。【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

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

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

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

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

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

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

放回。

【书

据我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

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

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

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

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

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传书

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

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

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

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

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通信

我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

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

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

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

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灯塔】

灯塔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

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

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

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

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

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

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1850年,

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

已超过55000座。

【通塔】

18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

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

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

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

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

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旗】

船上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

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

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

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

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

在1-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

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

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

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

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

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现代:

手机、电脑、商务痛、电话、广播、电视、书籍等等......

语言,眼神,手势,手机、电脑、商务痛、电话、广播、电视、书籍,网络,等等,太多太多了

快速递,网上传递,手机,电话,小灵通,书信,快报,广告

发邮发短信打电发传真视频会议卫星定位邮递如QQ等聊天工具传递信息等等一些高科

技方式

快速递,网上传递,手机,电话,小灵通,书信,快报,广告发邮发短信打电发传真语言,

眼神,手势,手机、电脑、商务痛、电话、广播、电视、书籍,网络

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月亮,必须得抬头看,不然你看见的月只是水中月,而思故乡,必须得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土地连结深情,传递的思念感应才会自然。可见,李白对抬头和低头,有看似经典的认识,只是

李白的脖颈不听使唤,该低头时却抬头,该抬头时却低头,搞得李白一辈子光碰头,有时被摔的鼻青脸肿的,但这时的李白爱喝酒,喝了酒就疯疯癫癫的,于是,李白就借着痛感籍着癫意把一肚子的酒吐出来,成就了“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的诗句。

元萨都剌《北人冢上》诗:“低头下拜襟尽血,行路人情为惨切。”可见,古人从心里是不喜欢低头的,喜欢的是抬头。

记得我以前在学校操场里喜欢低头,体育老师说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还说我是一个没有阳光心态的人。记得体育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瓜子之所以长的粒粒饱满,那是因为向日葵始终抬头向着太阳。”

记得我第一次去应聘工作,应聘的工作人员看我低着头,直接就叫我回去了。

那我就抬起头吧,进家门的时候,由于我抬起头,我的头一下子就被碰出了血来,搞得我在家里好几天就不想出门的。

我走下坡的时候,依然是抬起头,这样显得自己有自信,冷不防,我一连向下栽了好几个跟斗,摔的我头破血流的。

我的头招谁惹谁了?干嘛都跟我的头过不去呢?

我究竟是该抬头做人还是该低头做人呢?

有人说走下坡路就必须低头,言下之意就是人走背时运的时候要低着头,就像罪犯低着头接受审判一样。那当年毛泽东遭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时干嘛就不低头呢?那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干嘛就不低头举起手来呢?

那赵一曼和江姐被敌人抓去明知只有无尽的酷刑干嘛就不低头屈服呢?那当年的灾荒岁月里全中国人民饿的吃粗糠啃树皮干嘛就不低头消沉下去呢?那有人第九次高考依然名落孙山干嘛就不低头认命了呢?有人写文章写了一百篇写了

一千零一夜依然是没有读者依然是没有一个读者看好时干嘛就不低头呢?李嘉诚当初做生意是做一次亏一次时干嘛就不低头呢?你、我、他经过了这么多的困苦折磨干嘛还要坚强的活下去呢?我们的人类和整个社会经常就处在风雨飘摇

里干嘛还要坚定不移向前进呢?

人的一生,几乎有过半的时候是在走下坡路,低着头走下坡路确实是不摔跟斗,但低着头只能看见脚下的一方寸路,却看不见天上的太阳和高空的明月,特别是最容易忽视身边的风景。

有人说走上坡路低着头最好,言下之意就是人走好运的时候要低调要谦虚谨慎。确实低着头走上坡路由于身体前倾走起路来更有劲而且更能看清脚下的路,但太阳会照在低头者的脸上吗?天上的神仙们真的就喜欢这些整天低着头的

人吗?你看,孙悟空低着头只能做弼马温,但孙悟空抬起头来就成了齐天大圣;你看,刘邦把头低着,低了48年,只能是个混混,但刘邦把头一抬起来,三五年之后就开创了汉朝;你看,朱元璋低着头只能做乞丐,因为抬起头来是讨

不到饭的,但朱元璋后来把头索性抬起来,结果就建立了明朝;当年美国有核武器,而中国没有,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就是不低头,中国人民就是要把头抬起来,抬起头的中国人民没有多久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关于低头和抬头,各有各的哲学。

爱低头的人,看似是低调的人和谦虚谨慎的人,实则是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人,窃喜着眼前的平安和太阳慷慨的一点光辉。

爱抬头的人,看似昂扬向上心里充满了自信,实则是脸上洋溢着阳光脑后却是布满了阴暗,即是摔了跟斗手里依然抓着一抹明媚。

有人说该低头时就低头,该抬头时就抬头,那敢问,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该低头或才该抬头呢?倘若天上真的掉下了冰炮,你抬头被砸着,你低头还是会被砸着,只不过抬头是冰炮砸在了脸上,低头是冰炮砸在了头顶而已。只有

做缩头乌龟,冰炮才只能砸在护身的壳壳上。

有人信仰低头,这也不错,低头自有低头的妙处。自然,你的人生就是低头人生,所谓中庸哲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信仰抬头,这也很好,抬头自有抬头的灿烂。自然,你的人生就是抬头人生,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大概是这个意思。

有人信仰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这也是一个妙。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脖颈得到了锻炼,因之肌肉和心理机能就更加的发达,展现给别人的是一会儿方型的一会儿圆型的,所谓圆滑,大概就是如此。

没有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高尚和谁卑微的问题,各有各的哲学,这就是多样的人和人的多样性。其实,不是人世太复杂,而是你只顾着自己的低头或抬头而不懂别人为什么会低头和抬头?

人的脑袋瓜不过三斤半,由于低头和抬头的缘故,造成有的人头成了“巨头”,而有的人头却成了“狗头”,还要来一点狗血喷头……唉,看来抬头与低头之间的学问确实太高深了,像我这样的孺子是搞不明白的,只能是舔一舔皮毛

而已

写作时,只与写作为伴,就能听到内心的声音,飘忽的灵感也能捕捉,笔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

就我为例,大学期间,常一个人钻在图书馆,早进晚出,看完一本书,常有感悟到笔尖,亦能有几篇散文杂评登报。毕业后,到西双版纳工作,与内心的对话少之又少,每日工作之余,与友聚餐、喝酒、烧烤,不到凌晨绝不不回家,

回家即一头醉晕埋进被子,日复一日,丧失了与灵魂独处的时间,自然再无创作灵感。

写作的人,几乎都远离正常人生活,也不遵守惯常的生活秩序。安妮宝贝曾说,只有死去的繁华,能让我安静,所以,她常在黑暗中敲打键盘。太温馨的生活,亦会使写作者陷于温柔之乡,懒得思考,更懒得动笔,路遥在写《平凡

的世界》时,因为忽略家,忽略妻女,造成与林达的婚姻不睦,这或许不能怨路遥,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写作者,是写作对孤独的需要,离间了他们的感情。

张爱玲,荒原上的孤独者,以23岁的人生阅历对人性作出冷酷、深邃、老道的剖析,生逢苍凉时代的孤独,成就了她文坛奇女的地位。一代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亦是孤独成就了他,出生不久,父母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

姐去世,14岁,祖父去世,孤独是他500多篇小说永远的笔调,最终,他也选择在孤独中毁灭了自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饥

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源泉。

所以说,很多人不是写不出来东西,只是缺乏独处的机会,一旦自处,孤独,下笔,无需微言大义,只需直言生活,定会渐渐文思汹涌,像有神魔推动。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能让人打开灵感的黑匣子,在里面不能看到多少美好东

西,却能自由的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内在精神空间翱翔,在孤独中煎熬自己、消耗自己的过程,亦生脱胎换骨升华自己的过程。孤独的写作,让文学变得更具魅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告别与日同醉,除去浮华,静下心来,提起笔与自己谈心,与孤独相伴,这是个决绝的行动,但是伟大作品都来自于孤独的写作,出自于决绝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6:3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95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李渔芙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