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9页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
作为一名高一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
1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物理教化任务顺当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
量有主动的帮助。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教案,希望你喜爱。
#257342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探讨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
其它力做功的状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相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
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化理解功和
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改变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化相识功和能的关系,
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学问,为学生更好
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相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改变的规律,驾驭应用这
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解和相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
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分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
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需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
第2页共19页
相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化到非常明确相识“某种形式能的改变,
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相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
应使学生相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
析和相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索。
2.假如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
如何改变?物体机械能的改变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改变
的规律是什么呢?
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留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
础上老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很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
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着陆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
弹等等。
第3页共19页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缘由: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
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
子弹的机械能削减,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改变有什么
关系,是本节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依据已驾驭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学问,
分析物体机械能改变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改变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对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
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
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改变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依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改变与做
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依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明确指
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
能发生改变的缘由;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
第4页共19页
体机械能的改变量。这是物体机械能改变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改变规律的进一步相识
(1)物体机械能改变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
=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
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改变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
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
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
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
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
101m,其高度上升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
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
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
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改变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索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留
意哪些问题?
第5页共19页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
么区分?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老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起先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改变规律W
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晰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
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改变。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
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分。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1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
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削减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
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
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索: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
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改变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
式能量的改变,应当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老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改变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
改变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改变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
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改变求出。
第6页共19页
(4)依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
能改变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改变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
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当对功和能量改变有更详细的相识,同时应
留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改变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索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运动形式发生改变,物体的能都相应随
之改变;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改变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改变可
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改变,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
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第7页共19页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
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
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依据学生详细状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
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肯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改变规律解
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257341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2
一、引入新课
演示试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老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
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试验引入,激发学生的新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
力与支持力。
老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老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索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第8页共19页
老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
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学问的连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
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老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
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觉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试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加学生对
向心力的感性相识。)
老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
动手试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
度的v、角速度
#257339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推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
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推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
方向。
第9页共19页
4.理解静摩擦力。能依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详细问
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
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状
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
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
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干脆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干脆接触并不挤压
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
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
第10页共19页
节有关弹力的学问推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
各凹凸不平的部分相互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
(“光滑”是一个志向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殊留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
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
发生了变更;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
更。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
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肯定
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
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
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
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
大小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
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状况下,
第11页共19页
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确定,
跟物体的运动状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分?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意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
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干脆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
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
在;假如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
面下滑。
#257340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4
教学打算
教学目标
第12页共19页
学问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分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分.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与沟通,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
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
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
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会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气.
3.养成良好的思索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学问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育同学们建立事物
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
第13页共19页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分.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相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基本学问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
s.
2.思索推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分.(×)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着陆到北京,分别指
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胜利将第16颗北斗导航
卫星放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沟通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试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
器?
第14页共19页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
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试验室和运动
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探讨物体的运动状况,有
时须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试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
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学问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索推断
(1)路程的大小肯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肯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
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沟通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
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
第15页共19页
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
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学问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索推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沟通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
温度高.
#257332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5
教学打算
教学目标
第16页共19页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缘由,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
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缘由,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
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学问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试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
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第17页共19页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
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肯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改变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
方向变更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
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便
利,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留意(1)标度的选取应依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状况下,线段
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
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
第18页共19页
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
上……试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缘由.
答案地面旁边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
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缘由: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
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
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留意: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
面对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态有关,质量分布匀称、形态
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
在”或“肯定在”)物体上.
第19页共19页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4:0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88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