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
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
1、高一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与初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所以设想在导入中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
形成知识的系统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热情。
2、本文相对是一篇比较简单的现代诗词,不准备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花太多的时间。考虑学
生基本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准备让学生自己研究。
3、在研习中,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
一、导入与准备
当代诗人任泽键在《诗人毛泽东》中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
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泽东,
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再由《沁园春•雪》
导入,引出话题:从词牌介绍到内容,《雪》写于1936.2,红军长征是一次大撤退,牺牲了
很多革命战士,处于革命低潮时期,这首词可得出是革命低潮时期所写的吗?简述《雪》的
大致内容,可见气魄非同一般,33岁的毛泽东又是如何?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毛泽东其
人,展示《长沙》手迹,看着手迹听录音朗读。
1、学生背诵《沁园春•雪》
2、简介背景其人后,学生谈感受
3、展示书法后,从毛泽东的书法上看出他什么品质?
二、朗读疏通、品评鉴赏
1、开头三句,环境渲染,秋天寒意顿生,下面的情景可能会苍凉,但读后却并无凄寒之感,
秋虽肃杀,然心中一片豪情,反衬手法的运用。
2、“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描写是记叙文的基本手法,这里写得条理层次分明
(写作借鉴)有视角变化,物类变化,动静结合。这么好的天地,谁是主人?“怅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几个字词的意思简单提及)
3、下阙从眼前景到回忆往事,表达方式是叙述。先理顺大意,抓住几个关键字词,如
“来”“方”“激扬”“击水”等。下阙从“忆”开始,回答上面“谁主沉浮”的问题,引出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青年们。下阙的主要内涵,写出了热血青年的理想。
三、拓展:
1、古代文学作品有“春女怨”“秋士悲”的说法,如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
而变衰”;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这首词中的秋
景,与传统的写秋诗有何不同?引导学生体悟文学作品情景交融的特点,王国维“以我观物,
物皆着我色”,这里的秋景与自己的感情交织。
四、小结指板书简要归纳小结
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
融情入景。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阙
景{湘江北去……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之景
↓
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济世沧桑之情
下阙
忆{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忆当年革命情景
↓
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感往昔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
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
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
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
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1、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2、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
二、题解:(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
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
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
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
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
《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
春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注意读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寥廓
(liáo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
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
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
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
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六、朗读、领会,品评、鉴
赏。上片:(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
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
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
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
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画?(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注意:“看”字统领一个“看”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
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
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师演示)这写
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师演示。
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师演示)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
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
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
受到毛泽东用词是生动传神。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
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
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
迫人民的一种什么?(生:号召和呼唤。)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
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新人教版《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备课人:
日期: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
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
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
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
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
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
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
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
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
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
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
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
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
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
“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
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
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
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
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
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
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
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
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
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
五、板书设计:湘江秋景图
看远望万山——红遍数量之多静景问
层林——尽染色彩之浓谁
近看漫江——碧透类别之起主
百舸——争流动作之劲沉
仰视鹰——击竞争之烈浮
俯视鱼——翔不同角度动景?
忆峥嵘岁月图
恰——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同
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学
记否——中流击水图少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年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4:0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88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