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文化苦旅》是著名学者余秋雨的代表作,用足迹来丈量中
华文化,用心灵去顿悟生活的哲理。书中余秋雨扮演了一个杰出
的“导游家”,它吸引了每个年龄阶段的诸多目光,进入了一个
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间,那里衔接着历史,连带着现代,希翼着
未来,将一双双天真而好奇的眼睛,涂抹了层深幽的色彩,要他
们闪烁的是一丝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将一张张经霜而冷峻了的
脸,深刻上责任,沉重中获释,焦躁中轻松,为文化、艺术的继
承与创新指向历史后的未来。这是余秋雨先生这部作品给我的最
大的感觉。
这段苦旅有点长,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游记似的散文,
写的几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胜,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过、流
连过的地方,还包括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例《莫高窟》、《都
江堰》、《白发苏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
公墓》、《老屋窗口》等。从中国诸多旅游名胜,到荒芜一片的
阳关,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无一处不
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于我们过于庞
大的文化有什么祈祝,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
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通过文
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国名山大川之间的余先生或轻拭汗渍,或伫
立思索,亦或是与一行好友欢快畅谈。
余先生的旅行是深沉的。他像是在进行一场朝圣,去和所到
之处的人文历史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在他的眼里每个城市都是
拥有生命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莫高窟的壁画线条中能够找
到朝代的变迁,三峡的河道中满载先人的赞咏,庐山的方寸间遍
洒文人的风情。
为什么如今我们很难感受到风景中的蕴藏?我想一方面是
因为交通便捷,各个地方的逐渐同化,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缺
少了一种敬畏和敏觉吧!每个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车流,拥挤的
人群,繁华的商品市场。每个人呢!都变得浮躁,只把风景留给
了相机。照片是对时空的定格,只是为了给我们日后的回忆增加
一些斑驳的色彩。如果我们的旅程只是为了日后的回忆,那么现
在又有什么意义?
今后的旅行我们不妨学习学习余先生,用心去体味一处风景
的韵味,用语言去探索一方水土孕育的风土人情,用思索与先辈
进行一场精神感应。
文化苦旅读后感3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在了解一个世界,而有的书却徒给
你一个空壳。
没错,有的书籍就是把你带入一个活色生香的世界里,这个
世界是你喜欢的却触碰不了的,又或者是你未曾感受过,让你惊
奇不已的。它是充实的,饱满的,你沿着它的街道行走,看着这
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就像触摸着自己的脉络那般真实,好像这个
世界的生命在你手心跳动。
而有的书籍,只给了你一个华丽神秘的外壳。你被它表象吸
引,满怀期待地走进,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
后者总是饱受诟病的,但我认为,好的书,并不一定都要给
你一个世界。阅读的本身,就是要你自己去感受文字里散发出的
魅力。给你一个空壳,是要你自己步步深入去丰富这个世界。倘
若这个壳能让你愿意,走入这个世界,那么它也不枉费是一个壳
了。
没有人能确保自己建造出的世界是最完美的。诱发读者的思
考,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入这道门,这个世界才可能是丰富多彩,
各具魅力的。
所以,不必担心这一腔的感叹无从发泄。
能从壳里引出自己的思考,你就能看到专属于你的世界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4
木窗、石板路、乌篷船和纵横交错的水道的一座座石桥,组
成一座平和安静的江南小镇。
行走在中华民族多彩的文化形式中,关于“江南”这个话题
的有很多,唐诗宋词赞美它,古代仁人志士政治上失意时归隐选
它,现代影视拍个古装片的拍摄是它,它似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
一块圣地,一块远离喧嚣的城市,洗涤浮躁心灵的“世外桃源”。
当你乘船游览在小镇时,你会看到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
排排粉墙黛瓦的矮屋,你会看到的不是一辆辆疾驰的汽车,而是
一条条冒着炊烟的乌篷船,你会看到的不是喧闹的城市,而是渔
民划着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的淡泊安定。这是一种脱离
了急促和浮躁的美,在漾着碧波的水面和清朗的江南小曲中,这
种美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正如书中所说,江南小镇没有河边吊脚小楼的浑朴奇险,没
有前险滩,后荒漠的气势磅礴,没有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只
是他们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平稳、内敛,不张扬,那
悠悠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我愿悠悠江南永葆那一
份清静舒适,传承中华民族的安然祥和。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某家一子,出门旅世,因步履开阔、人气健旺而遭来多方
记恨,不时有秽严凶讯传回门庭。家人塞耳有声,闭目有魇……”
黑暗的社会中,存在着怎样的心灵净土?一场文化苦旅,走遍了
人生悲痛与苦短,就像笔记中的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
由健。”
第一次读这一本书已经颇有一段时间了,如今再次翻开此
书,再次被余秋雨先生严肃深沉却又辽阔邃远的笔触深深折服。
迫不及待翻开‘莫高窟’这篇章节,感受将印度文明与希腊文明
包含在内的佛像石窟,那看似毫不起眼的石窟,却是两个伟大文
明的精彩。
历史总是肃穆的的,维系着一个民族灵魂发展以及不接的的
源动力。当我们从历史当中寻找文化存留下来的脚印的时候,就
应该明白和注定是一场苦与乐的较量,而在这场较量中,注定苦
之胜利。这场苦旅无疑是一场严肃枯燥甚至有些沉闷的工作了,
但却丝毫不敢有所懈怠。无论他们隐匿于山水之间,亦或是荒野
村庄,终会被现代文明所侵蚀。但是,不断地侵蚀,带给我们的
真的是辉煌吗?
历史在叹息,在倾诉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愿那
些先知先觉关心着我们精神走向的站在时代之前的人们,多去听
听这山谷的足音,或许我们就该知道明天该往哪儿走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6
文化苦旅是一种怎样的旅行?为什么非要用到一个“苦”
字?
没错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是历史产物,能留下
来的可供缅怀的是那样少之又少,又怎能不可惜呢?
文化本身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词汇,置身于文化的海洋里,
总是不免让人有一种苍老的感觉,越是古迹,越是更多的驻足者,
越是有那么多的思想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既是凭古,又怎能
不伤感,既是碰撞也怎么避免悲悲剧。
思想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件繁复而枯燥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人
都能报以热情的,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文化的形成也
不是纯粹的相加。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既有个人的辛酸,
也有民族的荣辱,更有国家的兴衰。
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
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__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
不复,永远都不会翻身。”
我们国家的文化历经三千多年而连绵不绝,其间也历经苦
难,才成就了如今的灿烂中华文明。
余老的这篇散文文字非常优美,写到人文景色时犹如欣赏一
副山水画,写到敦煌莫高窟等宝藏时,有惊叹有骄傲更多是心疼,
写到都江堰时,犹如发现宝藏,仿若我国古老文明在中华大地散
落的珠宝。
文化苦旅读后感7
坦率的说,大师当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长河》的确
有惊艳的地方,虽然还是免不了矫揉造作,但至少还流露出一点
知识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无骨之作。书的第三部分是秋
雨老师的书法赏析,尤其是第四篇《钟山之碑》,源于中山陵改
造,秋雨老师在接受南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
真实心声”。
碑文中有这样一段:“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
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一时气
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主事者命余,方
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不知“满纸烟霞”从何而来?
秋雨老师才写了三句话,就觉得字字珠玑,还毫不犹豫地夸自己
“满纸烟霞”。如果幸运的话,这块碑传个几百年,“斥资五十
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这些文字能够留给
后人研究当代中国的拆迁盛况,真是委屈了这块石头。
何谓“文化”?大师自己恐怕也说不圆,因此他借谢晋之口
说“我最大的苦恼,是遇到了不懂艺术的审查者和评论者”,而
实际上,看起来吓人的`《何谓文化》,不过是以几篇演讲主打
的杂碎拼凑,更本谈不上宣传中所谓对文化最“诚恳、最隆重的
回答”,委屈了几百张好纸。
文化苦旅读后感8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
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香茗,摆上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文化
苦旅》,细细品位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后跳动的是一颗单
纯、干净、坦诚的心,笔端流溢出的是对悠久文化的体察和感悟,
对漫长历史的无穷玄思,既能让我感知文化的至真至美,体悟散
文的至情至性,又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民族责任感。细细密密的
文字中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
苦的哲语使我震撼。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__能够吞吐千年,博
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
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
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我一边潜心
默诵。吟咏。品味。咀嚼。仿佛自己已经加入了旅行队伍中,又
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阔,万事万物如
此真实。余秋雨就像一个导游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在指
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文化苦旅读后感9
作者在书中既有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后的畅快,也有自己内心
中的伤古伤今。我书中开篇的第一章《道士塔》中,作者除了对
莫高窟的佛像雕刻和壁画中的飞天等经典形象的叹服,更多的是
对那些已经轶失的古经卷的叹息和那位守护莫高窟的道士王圆
纂愤恨和无奈。
因为王圆纂个人的愚昧无知和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对这些
经书的漠视导致了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客走他乡。此时我才懂得
《文化苦旅》中这个“苦”字含义,其中有对古代文人志士不公
的待遇的惋惜,更有那种对文化遭到破坏的愤恨和无奈,所以这
一次次的旅程怎么能不是一个苦旅。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只是浅浅的阅读了书中的一部分章节,
但是书中的描述,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
印象。我们的人生是一段大大旅程,我们也倒不是非要像一个苦
行僧一样去走完这一段的路,但是走这一段路程抱着何种态度很
重要的。
我们大可嬉笑怒骂、走马观花的走完这一程,但是最后沉淀
到心底的东西又能所剩几何?所以我感觉要像作者那样带着自
己的品味和思想去领略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程。沿途我们会经
过诸多风景,要的是自己心中那独特的感受,明白自己融入过,
而不是短暂的来过。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文化苦旅》刚读来十分深奥,对其中许多优美的句子觉得
晦涩难懂。通过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积累,越读到后来我越敬佩
余秋雨,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
每游到一处地方总会仔细思索,然后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
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带给我们无尽的沉思。
如今人们有哪个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样去思索,去探寻。往往
游客到景点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乐了。没有多少人会深入了解
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更没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其宗教哲学
和历史渊源,并写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当我读到《江南小镇》这一章节的时候,眼前似乎浮现出我
当初去周庄,同里这些古镇时的场景,就如书中描绘的一般,一
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潺潺流动的河水,悠闲划着小船,并唱着
歌的渔民们。当然还有色彩缤纷,味道可口的各类糕点和特色小
吃。一条条木制的竹筏飘过贯穿古镇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
味道,十分安逸,舒适。就如“浅诸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汇村”
这幅楹联一样,尽情阐述了江南古镇的魅力。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4:0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88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