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案
《蝉》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积累词句,丰富语汇。
2、品读重点语段,品味精妙的语言,从中感受、体验捉蝉的趣味,培养学生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结尾处“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的深
刻,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段特殊的声音,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想不想
听?(想)好,那就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用心聆听吧!
2、交流感受
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的似乎
想起了什么往事,来,说说看。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蝉声有关。(板书:30捉不住的蝉声)
二、自主阅读,品位文本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师:我们湘乡有句俗语――“读白眼文”,意思就是有的人读完一篇文章后,
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你愿意做这样的“马大哈”吗?(不愿意)既然如
此,就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
(二)交流读书体会
师:读得真是认真,半天也没抓着一个“马大哈”,相信大家对于老师的两个
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1、出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年过半百的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捉蝉趣事?
师: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跟大家读读,要读出味道来哦!
(生读,课件展示所读内容)
师:想不想听听大家对你的评价?(想)要是人家专挑你的毛病呢?()恩,
不错,虚心的孩子最有出息!好的,哪位专家来点评一下?
生评(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
受。)
师: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蝉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想起了童年捉蝉的一幕
幕。
板书:听蝉――想起童年
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作者捉蝉的那份快乐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
句子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课件跟踪播放学生读到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出捉
蝉之趣(包含捉蝉时的乐趣、捉到蝉后的乐趣)。
小结:
板书:捉蝉――其乐无穷
是啊,这么有趣的经历怎能不让人怀念童年呢?因为。
学生接(课件同时展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
音又一一捡回来。
3、出示第三个问题:捉蝉带给了作者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可文章结尾
处却写道“捉得住蝉,捉不住蝉声”,言语间似有一丝遗憾。请你结合课文内容,
谈谈你的理解。
总结学生发言:是啊,笼中的画眉为了自由宁肯选择死亡,被关在铅笔盒里暗
无天日的蝉又怎会吟唱自由的赞歌呢?自然的美是需要自然呈现的。
(课件出示“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
板书:悟蝉――美是自然呈现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美好的回忆,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待学生交流完后课件展示,总结全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的声音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也像简贞阿姨一
样,竖起自己聪慧的耳朵,睁大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聆听,去关注生活、关
注大自然吧!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捉不住的蝉声》是台湾女作家简帧的散文。作者通过文章让大家了解到万物
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爱
大自然就是要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
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日捉蝉的乐趣。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的含义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
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
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
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
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
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
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
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
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
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
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
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
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
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
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
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
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
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
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
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
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
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
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
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久违的蝉声――童年的回
忆――捉蝉的感悟怀念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5、布置作业。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
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
负”的目的。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
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表达的对应
内容,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
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
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
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
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
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
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
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
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
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
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
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蝉》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
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
的,《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
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
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
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
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
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
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
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
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
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小学六年级
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
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
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
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②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
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
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
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
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⑥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
“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
“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①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
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
②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
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练读第3节。
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①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②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蝉←蟑螂←黄雀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少年
《蝉》教案3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
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
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
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
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课件
养教训练点:
1、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2、注重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教学流程:
一、动画引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所以今天特地送大家一份礼物――动
画片,请欣赏。(展示课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
2、提问:你能从画面中找到一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师:“螳螂捕蝉”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我
们今天一起学习它,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叙述画面故事的段落。
(1)指名读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故事中写了三种小动
物,你能从故事中体会到“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谁能再
用简短的话说说。
师依据回答板书:蝉―――螳螂―――黄雀
捕啄
(2)角色体验:每位同学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你就是蝉、螳螂或
黄雀,找出描写你这个角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想好后说一说。
(3)交流各自的体验(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师:在美丽的王宫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儿们,快来说说你当时
的想法和心情
a蝉
生:我爬得很高,这里很安全,我可以美美地喝露水了。
生:这露水真甜,这是我这些天来最好的早餐,我太高兴了!
结合回答理解“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师:让我们把蝉的悠闲与自由自在读出来。(朗读句子)
b螳螂
生:今天真幸运,遇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蝉,没人和我争,我可以独自享受美
味了。
生:哈哈,那只蝉真笨,他还不知道我在它后面,正要吃他呢。
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导朗读(带着高兴、得意的心情)
c黄雀
生:我今天真走运,看见一只又肥又大的螳螂,可以大饱口福了。
生:我今天一下子碰到了两样食物,你看,那蝉肥肥的,螳螂胖胖的,我可以
饱餐一顿了!
指导朗读句子
2、同学们的想象好丰富啊!你们发现没有,虽然这几位各自打着小算盘,但他
们有共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
隐伏着祸患呢!
3、出示下表,分别说说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患”。
事物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
己身后隐伏的祸患,这可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
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
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
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反复朗读,在其中你能找到蝉、螳螂、黄雀的影子吗?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
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引出“乘虚而入”“不堪
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2、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3、教师补充资料: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
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
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
为不利的。吴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吗?
4、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
消念头)
(1)、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
看。(指导造句)
(2)、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
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3)小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
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1、故事我们读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它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
益,忽视身后隐患。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的故事和道理如果在大庭广
众之下讲给吴王听,如果是大臣上朝时讲给吴王听,他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现
在我们就来讨论上堂课归纳出的问题――少年是怎样利用故事让固执的吴王打消攻
楚的念头的?默读课文2―8小节,看看哪些词句一下子跳入你的眼帘,划出来,想
想为什么要划这句或这个词呢?体会体会少年这个人物。
2、学生自由圈画,想想原因。
3、交流:
(1)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要让吴王来找
他,不露自己真实的目的,同时说明他很有决心)
(2)毫不介意――他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他一心想的是吴王来找他,想的是国
家的安危。
(3)王宫花园――为的是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指导读好3自然段)
(4)挺有意思――激发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哪可以看出吴
王真的感兴趣了?
(5)有勇气。(大臣们在底下议论,少年冒死进谏)
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我们知道少年选择了恰当的地点、选择了恰当的时机,
用了巧妙的方法才获得了成功,你觉得少年怎样?
4、想想大臣们是怎么劝的?
如果说大臣的劝说是直劝、力劝、明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又是什么呢?(少年:
暗劝、智劝、巧劝、妙劝)(板书)
5、分角色朗读。想不想来读少年劝吴王这段精彩的对话?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自行练习朗读(少年、吴王、叙述语言,鼓励读叙述语
言。)
6、引入古文,加深理解。
(1)我们今天读这则故事很简单,因为他是用白话文写的,老师还有这则故事
的原著,你有兴趣读一读吗?
(2)出示古文,学生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
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
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
(3)指名读,读正确。师稍作引导,激发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五、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1)固执、(2)知错就改(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
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
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六、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1、可之前吴王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
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请同学们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看哪位吴王
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课件出示: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
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各位爱卿,事
情是这样的”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
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
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
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
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
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2、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
其中的瑰宝。你会填这些成语吗?
成也萧何,八仙过海,
千里之堤,君子一言,
养兵千日,当局者迷,
不入虎穴,明枪易躲,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
想想怎样劝?
结束语: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
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
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
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捕啄瞄准
蝉←――螳螂←――黄雀←――“我”
攻打乘虚而入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
《蝉》教案4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叠完成
作品。
2、学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折纸蝉,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
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手工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谜引出活动内容。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猜谜底是什么?教师念谜
语,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称啥都知,其实全不晓。
谁来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
小朋友说对了,谜底就是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蝉,请小朋友看一看。这只蝉是用纸折出来的,小朋友想
知道老师是怎么样折出来的吗?
二、引导幼儿看折蝉步骤图。
1、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看看折蝉的步骤图,请小朋友看看图上有哪些
折叠符号?
2、图中有几种不同的箭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教师指着虚线
问,虚线是什么意思呢?箭头又是什么意思你?弯曲的箭头又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小结:虚线的地方就是要按虚线折,箭头说明的是折叠方向,弯曲的箭头
说明要折向反面。
三、教师讲解并示范。
这蝉有两种折法,老师今天给你们示范两种,然后小朋友们选择一种折。老师
边讲解边示范折纸。
1、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后,在右下角分别向中间对折。
2、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3、上层的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4、顶角依虚线向下折
5、左右角向后折
6、一个蝉就折好了,然后用蜡笔给蝉画上两种眼睛,瞧一个蝉折好了!
教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示范第二种折法。
正方形纸对角折后,依虚线上边向后折,左右角依虚线向前向中折,然后翻过
来。一个蝉就折好了,这只蝉是比刚才的那个蝉更胖一点的蝉,最后添上眼睛、完
成了。
四、幼儿制作
1、现在请小朋友按照老师刚才教你们的方法进行折蝉,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
友能够把蝉折得又快友好。
2、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对一些折的好的孩子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与表扬和鼓励。
《蝉》教案5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
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
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
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
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
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
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
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
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
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
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
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
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
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
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
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
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
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
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
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
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
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
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
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
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
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
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
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
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
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
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
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
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
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
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
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
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
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
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
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
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
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
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
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
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
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
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
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蝉》教案6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
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
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
(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自评,互评)(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
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
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
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
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
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
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
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
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
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
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
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蝉》教案7
一、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背诵三首古诗
【目标展示】
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新知研习】
一、学习《蝉》
1、1.简介作者,背景。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
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诵读、探讨
(1)从“饮清露”、“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
栖高饮露)
(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
露”的品格之高)
(3)本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品格高尚者,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
播)
3.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孤雁》
1.简介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并讨论
(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
神。)
(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诗人经历了安
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
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
子。)
(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野鸭象征着
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
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鹧鸪》
1.简介写作背景
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
2.诵读探讨:
(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
性。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第
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尾联又进一
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这首
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了解颔联“青草湖”、“黄陵庙”的典故,并仔细品味颔联。
(3)体会并背诵。
《蝉》教案8
教学总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
个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
正确描摹“识、本、领”3个字。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
顿。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4.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
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拼音引入,揭示课题
1.板书音节:chán,指名拼读。
2.板书:蝉,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
师:蝉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个虫字旁(板书:虫)。右边是个“单”
(板书),合起来就是蝉。这是一个形声字,虫字旁表义,单表音。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
结合揭示课题,复习拼音,读准翘舌音。通过板书,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这种
昆虫,同时滚动复习,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
二、巩固分节,初读课文
1.巩固标小节号。
(回忆方法――自己标小节号――集体核对)
2.自读课文,要求:字字过目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节。
【说明】
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标小节号是初读课文的常规步骤。对于标小节号这种
新技能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学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标小节号的方法及
注意点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逐步使学生对这项技能日趋熟练。另外,在课
堂上给予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正音的意识,帮助
他们熟悉和掌握自主阅读的最基本的步骤。
三、小组学习,读课文划词语
1.小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出示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字字过目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游戏巩固,核对词语。
(1)游戏:拼音节,请词语。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词语都用拼音代替,读对后出示词语)
重点关注:
?很(前鼻音,“很”就是“非常”的意思。)
?本领(分清前后鼻音。)
?知识(整体认读音节)
(2)媒体示范、全班比对检查。
3.指导读好词语“不以为然、一摇头、不耐烦”
【说明】
把课文读正确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
的时间读文,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尽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对
于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逐步养成不急不躁的读文好习惯。
“圈生字、划词语”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渐渐形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游戏的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
时,各有侧重地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一次集中的正音。
四、指导读句,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句子,同桌练读。
媒体出示:(1)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不好听。
(2)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3)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指名交流读句,随机理解“一天到晚”。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句子中重
点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句子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读懂
文章打基础。
五、读课文,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巩固读书习惯。
2.齐读课文。
3.根据提示说清故事大概内容。
(1)师带读提示。
出示:因为蝉的叫声___________,所以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__________。
(怎么样)(干什么)可是,蝉不愿意学。结果,它___________。
(怎么样)
(2)同桌交流。
(3)逐句交流,随机学习生字“名、本、领”。
第一句:
师:谁来交流第一句?
师:可不是一般的歌唱家,而是-----,有名就是名气很响的意思。谁能
读好这个词?(有名)你有好办法记住“名”吗?指名说(关注规范表
达)
师:那有名的歌唱家想干什么呢?(出示:本领)
师:你怎么记住“本”这个字?(指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领”这
个字怎么记呢?(关注规范表达)边说边在桌上写一写。
师:再来读好这个词语。
第二句:
师:可是蝉不愿意学,那结果怎样呢?
(4)齐读。
【说明】
分节读课文是对学生先前预习课文时标小节、读准字音的再一次反馈。同时借
助填空整体进入,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继续加强生字的识记,结合语境理
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六、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小结。
2.指导写字,练习书写“本、领”。
【说明】
通过老师示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将字形结构、关键笔
画作为切入点,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
立起写好字的信心,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加以实践。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
2.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摹“识”。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
顿。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
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引读填空,回顾故事内容。
2.导入新课。
二、重点学习第二节,读通句子,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
(一)分清句子,读通句子。
1.指导数句。
2.自读课文,分清句子,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分句开火车交流,正音。
4.齐读第2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6句话。边读边记,有哪几位歌唱家(板书:歌唱
家)想教(板书:想教)蝉学本领(板书:本领)?
(二)读第二小节,了解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
1.思考: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
2.交流并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3.听鸟叫声,加深了解。
(三)朗读描写三位“歌唱家”的句子,了解它们想教蝉学习的本领。
1.指名3人交流句子。(生交流一句,媒体出示一句)
2.师生配合读句,随机指导识记、书写“识”。
A.发音
B.识谱(出示词卡)
引导发现2个字的共同处(都是左右结构,都是言字旁)。
《蝉》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到、很、名、想、本、领、识、永”的字音,并能在语
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尝试读出
“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名、本、
领、识”。
4、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需要有耐心,否则什么也学不会。
重点难点:
1、能借助拼音读准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认识部首“言字
旁”。能在老师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领”。
2、在阅读中知道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
会,朗读课文时,尝试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问:“你们认识它吗?”
2、师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
箱一样的鸣叫器官。蝉也叫知了,(多音字“了”注音、拼读)。因为它一天到晚
“知了,知了”地叫。这样的叫声很单调,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3、齐读课题。(蝉:注意读准翘舌音。)
二、初读课文
师:蝉的叫声很单调,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1、朗读出示的句子,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出示句子)――蝉的叫声很单调,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给它一些本领。
(1)同桌互读句子。
(2)学习生字:到、很、名、想、本、领
正音:“很”注意读准前鼻音;“名、领”是后鼻音;“本”前鼻音。
字形:“到”至的横改成提。
“很”,右半部分没有点,不是“良”。
“名”找朋友。(名人、名气、名字)
“想”复习心字底。(忘)
媒体演示:“本”木加一横“本本本”。
“领”合起来的方法:令+页“领领领”。
初步理解“有名”“本领”的意思。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4)齐读第一小节(媒体出示第一节)
第一小节中都是长句,而且很难读,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单调。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给它/
一些本领。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符号。
2、引导学生设疑。
师:在没读课文前,你有些什么问题想知道的?
交流的基础上梳理板书:
课文中写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蝉是怎么学的?
结果,蝉学会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蝉》教案10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
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
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
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落实这一
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
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
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
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
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
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引
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
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
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
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
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
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老师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成
语,继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条新成语。(投影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
后。)
5、这是个八字成语,学生齐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遍。
二、古今对照,感悟真理
1、同学们,其实,好多成语都出自古文。这就叫典故,像这则成语就出自一
本汉代的叫《说苑》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古文)(师范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
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读páng即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
知弹(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古文的意思。(学生自由读)
3、古文比较难读,也比较难懂,是吧?别急,让我们到《螳螂捕蝉》这篇课
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译。(齐读课题)
4、交流(师伺机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
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
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
瞄准它呢。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读。
(2)借助板书理解故事。
少年打黄雀啄螳螂捕蝉
(3)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a.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4)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到
隐伏的祸患。)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三、吴王顽固,执意攻打
1、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
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教师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
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
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3、理解固执处死,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是啊,吴王很主观,很专横,谁来劝说会性命不保,顽固不化。你能把此
时吴王的神情、语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其实啊,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不如吴国,吴王又
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
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国
图》。)
6、这时候,大臣会怎样向吴王劝阻呢?同学们能不能来设想一下。(有理即
可。)
7、可惜吴王顽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
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头
1、过渡: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终结果怎样?
课文中哪部分就写到了故事的结果。
2、交流。(课文最后一节写到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小节,边读边把你认为很重要的词圈画出来,好
好体会体会。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圈了恍然大悟,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
堪设想。
6、乘虚而入什么意思?吴国如果攻打楚国就会有什么虚?(诸侯国乘吴国兵
力不足而进攻。)
7、是呀,吴王想到了这些,他明白了齐读(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
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少年机智,巧劝吴王
1、过渡: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因为少年给他
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之后果,大臣们
和少年都看出来了,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
什么呢?
3、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
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劝,吴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5、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箭头表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现在谁愿意
试试来照样画画吴王攻楚的图呢?
6、交流成板书
诸侯国趁虚吴王攻打楚国
7、两图作比较,体会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8、看来,成语故事的力量真是无穷啊,少年借故事巧劝吴王,可真是个智者
呀!这位少年侍卫就像《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学家一样用心良
苦、不露痕迹。面对这样的少年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
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
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在练
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
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4、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
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
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
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5、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6、激励评价。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少年打黄雀啄螳螂捕蝉
诸侯国趁虚吴王攻打楚国
【作业设计】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
想怎样劝?
《蝉》教案1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
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
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
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
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
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
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
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
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
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
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
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
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
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
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
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
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
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
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
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
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
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
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
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
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蝉》教案12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关蝉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有顺序、清楚地讲述画面的内容。
重点难点:
1、知道有关蝉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有顺序、清楚地讲述画面的内容。
活动准备:
3、收集有关蝉脱壳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回忆故事《快乐的夏天》,播放教学电子资源中的蝉鸣叫声,引发
他们研究蝉的兴趣。
1、找到的朋友是谁?
2、蝉先生长得怎么样?
二、请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根据画面猜测和描述蝉的外形特点,雌蝉和雄蝉
的区别以及蝉的羽化过程。鼓励幼儿和同伴聊一聊,互相“碰撞”对书中的内容的
理解。
1、请你看看书上的这4页,仔细观察的外形。
2、看一看雄蝉和雌蝉的外形区别,再猜蝉脱壳的原因,看一看蝉的羽化过
程。
三、运用挂图和在网络上搜索的视频,让幼儿对这些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
《蝉》教案13
一、听写词语,引入故事。
1.能与同学们合作是我的荣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你来读课
题。
大家都带练习本儿了吧?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
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悠闲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2.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奖励自己一个五角
星。(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投影展示?)
3.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
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
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
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
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
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
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二、指导学生练讲故事。
1.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
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先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
的几组词语。(让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2.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施以鼓励)
(预设: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
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3.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师指指听写的词语。)
(她还能将听写过的几组词语都恰当地用在故事里了。)表扬,鼓励。谁还愿意让
大家享受一番?
三、读通课文,理清思路。
1.我们讲的故事就叫――(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
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2.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就是一下子全
明白过来的意思。)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
联系上文想一想。(适时引导学生读第一节。)
3.写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
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
话?)适时解决疑惑
4.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
个故事呢?(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
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5.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
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足智
多谋、机智勇敢)
四、自导自演,表演故事。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
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
年演出来,有兴趣吗?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
(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
作。
(请两位同学上台)你们两个是演员,谁是导演?
今天请大家当导演,给这两位演员导一导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给
“小导演”们导的机会。)
2.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旁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
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
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
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
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
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
出一付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
表演)
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你的未来又多了一条路可走,说不定能成著名演员呢!
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下课)
《蝉》教案14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
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
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
二、理解探究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
想?
三、合作释疑
3、《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
“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
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6、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课内精读
1.作者从蝉。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又作了怎样的
追问与思索?
2.文中,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请问“这样”指什么?结合你的
体验,你觉得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3.蝉.文中有了一些比如“却、竟、就、只、才”这样的字,请结合全文举例
说说这些字在文中的作用。(分析2个即可)
4、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发挥想象,填写①段的最后一句,与上文衔接自
然。
第一、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名著导读。
一掌握名著导读的知识点。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册三本名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2、老师设计几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3、问题的反馈。教师归纳答题的技巧。
如:
《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1、作家、作品。
A、《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13岁的孩子创
作的一部小说。
B、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故事主题:真
挚的爱。
C、全书共100篇,分三部分:①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②恩利科父母的教子
篇。③老师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
2、问题设计。
A、《爱的教育》一书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B、读了《爱的教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爱的教育》的故事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作家、作品。
A、《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主要是“零碎的思想”。
B、全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②对大自然的崇拜。③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问题设计
A、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哪一首诗给你印象最深?并谈谈你有体会。
(如《纸船》)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1、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闻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2、了解其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寓意。
3、阅读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认识故事提示的寓意。
4、练习巩固。
A、《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几则故事?请说说理由。(最少两则)
B、你能从《伊索寓言》中说出一则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
骗的故事吗?
第三、四课时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第五、六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默写练习。(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第七课时
复习内容
1、仿写句子。
2、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第八、九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2、阅读训练(下发练习卷)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
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何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结合写作背
景)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
较深的理解。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看文章的题目。
B、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分析人物的性格。
E、综合各段段意。
F、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
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十、十一课时
复习内容
1、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文言文翻译。
3、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第十二、十三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2、本册中各单元的作文指导。
3、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指导。
第十四、十五课时
综合测试,讲练结合
《蝉》教案15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叠完成
作品。
2、学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折纸蝉,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重点:
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学习两种折纸蝉的方法。
活动难点:
幼儿能独立看图折叠完成作品。
活动准备:
折纸步骤图幼儿用书“清凉一夏”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蝉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谜语,请你们仔细听,教师讲谜面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2、请幼儿猜,教师说出谜底“蝉”。
3、夏天来了,小朋友有没有看到很多蝉,蝉也可以叫它知了,因为它的叫声
很像在说“知道,知道”。
二、看图示,引导幼儿学习第一种折蝉的方法。
1、(出示第一种折法的成品)小朋友,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蝉,看看老师这
个蝉是怎样做成的?
一)学习第一种折纸蝉的方法
2、出示第一种蝉的折纸步骤图:小朋友,一看这种蝉是怎么折的吧。
请幼儿自己先看图,并说一说。
3、教师示范并教学折法:①正方形纸对角折后,左右下角分别向中间对折。
②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③上层的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④顶角依虚线向下折。
⑤左右角向后折。
⑥添画眼镜,这样就完成了。
二)引导幼儿自主看图学习第二种折纸的方法
(出示折纸步骤图二)小朋友,这是另外一种折纸蝉的方法,待会老师要请你们
自己看图进行折纸,看图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箭头的方法。
三、介绍材料及活动要求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多准备了几张正反形纸,如果你折的快一些,就
可以多折几个,你也可以想办法让你的蝉变得更漂亮,比如涂上漂亮的颜色,剪贴
一些花纹等等。
2、折的时候一定要自己认真去看图,看清楚每一步的箭头,虚线的位置等
等,每一步折的时候都要记住压好。
3、折好后,老师会帮你们写好名字,我们最后把折好的蝉粘到外面的美工墙
上,墙上有树,可以粘到树上,也可以粘到墙上,像是在飞一样,粘的时候小朋友
要自己看,粘出不同的姿态来。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3:1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86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