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打捞铁牛翻译

更新时间:2023-01-20 01:34:28 阅读: 评论:0

广州市2019中考英语试卷下载-异常的近义词是什么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苹果园组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

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

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

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

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

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

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

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

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2分,各1分)(1)慢;(2)看。12.(4分,各2

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

直向前驶去。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

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

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

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

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

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

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

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

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

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

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

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

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

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

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

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

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一牛且数万斤。募能出之者。徐去其土。真定僧怀丙以二

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四、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

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

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

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

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可办粗饭几日何必图好吃好着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答案:1、①用来做成②衣著,衣服③不要

2、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滿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丟弃,返回困难。所以要培养

要坚持。

4、在今天,我们仍要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

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

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

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

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

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

“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

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景公说:

“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解题过程]上面提供了该文段的译文,请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完成作业。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立有间()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六、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

“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

之;不肯受,日:“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

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B今以柴与汝

尝与人佣耕甚矣,汝之不惠

C不取直而归D我有死而已

系向牛头充炭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A

A.以刀劈狼首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将“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我有父母

亲,妻子儿女,等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迫害。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

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六、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

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

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

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

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

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

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

殴打了宦官。(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

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1)才与绢数尺(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2分)

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

2.A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4.揭露了“宫

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七)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

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

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

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

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

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

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

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

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自古而然()(2)而固小之()

(3)鲜能备善()(4)斯不自见之患也()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武仲以能属文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1分)

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

“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3分)

答案:1.(1)这样(2)轻视(3)少(4)害处2.B

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

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4.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八、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

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

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

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

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

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向之笑者(2)咸来求假焉(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怅恨久之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启示:

答案:1.(1)从前(2)都、借(3)但是2.C

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

九、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

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

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

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

也尽然。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

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

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

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

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

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现,

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4分)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

(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答案: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

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

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十、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

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

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

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翻译: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

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

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

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

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

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

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

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

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

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遂去,无他言(2)与老人期

(3)喜曰:“当如是”(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孤之有孔明B、寡助之至

C、公将鼓之D、公将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2分)

4.本段文字表现了张良的优秀品质。(2分)

1.(1)离开(2)约会(3)这样(4)对„感到奇怪2.D

3.张良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从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4.恪守诺言,

虚心求救。

十一、(一五六)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

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

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

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

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

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

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

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

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

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4)不病于无鸡乎?()

2.联系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

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

吹毛求疵。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答案:1.(1)忧虑(2)赶走(3)这件事(4)担忧

2.(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3.C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1:3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81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五一祝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