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教案
一、课前四问
(一)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我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时间分配】其中教师讲授不超过25分钟,学生活动及课堂练习反馈20
分钟。
(三)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
学习重点:
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思考归纳的方
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情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流畅度及准确
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题思维的形成情况,并及时跟进练习,以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9
2.通过课堂提问、合作交流、表达评判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性,使学生形成答题思路,能流畅表述,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五环节
(一)导入新课
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君,但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
院。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
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
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
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最终入选三幅画
作,你们觉得哪幅符合“笔意俱全”的标准呢?为什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实”是指
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空白或未曾画出的部
分,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能
成功地运用“虚实相生”的技巧。
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总结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品鉴运用的
效果。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
(二)温故知新,进入新课
先让我们来回顾以前学过的四首诗词,诗词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别是什
么?小组合作,一人朗读,其余同学画出实写与虚写的诗句,概括虚实的内
容。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
术表现手法之一。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
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
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3/9
《雨霖铃》这首词是以眼前之景为实,以想象未来为虚。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实,却以回忆历史内容为
虚。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也是以眼前之景为实,以自己的梦境为虚。衬托
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志节。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处“忆”指的是“想念”,作者本是自己思
念家乡,思念亲人。偏说兄弟如何思念自己。这首诗以己方为实,而以想象对
方为虚。
(三)思考归纳,知识小结:
回顾后进行小结,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词里的"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
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衬托现实。这就
叫以虚象显实境。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
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
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
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从对方进行设想,有人称之为对写法。未直言其
情,而其情自见,表达上委婉,感情却更深沉,更真挚动人,更富有艺术感染
力。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作用:
虚与实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思想情
感。虚实结合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激发读者的想象,使
诗歌中的形象更鲜明。
4/9
(四)小试身手,练习迁移
1、请分析出下列诗歌中的虚与实:
《xx》xxxx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梦入关》xx
梦中乘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传:
驿站的马车莲峰:
指xx,即xx,是xx童年生活的地方
《夜雨寄xx》xxxx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xx冬至夜思家》xxxx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滨州联考)
酒泉xx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
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5/9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手法,只需按图索骥
即可。
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如:
a.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
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词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
归隐的情感。b.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
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
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3、链接高考
分析考点,答题注意事项
考查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出题模式:
分析技巧型
常见提问:
请对诗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
效果(主要是:
6/9
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激发读者的想象,
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
说哪点就行)。
【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xx[xx]xx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
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
暮。
[注]①阑:
阻隔;阻拦。②直饶:
纵使。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1)“隔”字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写茫茫江水、迷蒙江树阻隔了抒情主人公
极目远眺的视线,实际上却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无法与远方亲人团聚的失望惆
怅的心境。
答案一:
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
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答案二: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
7/9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答案一: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
去之愁。下片: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
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答案二:
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
情。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
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
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
答案三:
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
情。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
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
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
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xx]xx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
花。
8/9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
山。
②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xx。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8.(4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
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
情怀。
9.(4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
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作品简析】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公元1045年
(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
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
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
之
一。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
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结尾两句从溪水飘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
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以眼前所见(实写)推写未见
之源头(虚写),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
年。”诗的最后两句采用“对写法”,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
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
9/9
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
在霜鬓上增添新的白发。
xx的《送xx》: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
长。”这首诗的一、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
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消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
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闯入梦
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
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
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
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古代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结合
诗词里的虚: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词里的实:
2、已逝之景之境。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07:52: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8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