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
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柴静看见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柴静看见读后感1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们出发。”
——题记
在《看见》中,我们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激荡。
在现实的鞭策下,柴静逐渐成长成熟,她从花里胡哨的小年轻成长为
成熟稳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万变的镜头下,我们看见的是人
物风景的变化,她却读懂了人世情怀,品悟了酸甜苦辣。我们常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看见》中,我们懂得了要用心去看
用心去听。
一路看见,读懂人情。“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生
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
逢。人生而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求认识与了解自我”虐猫事
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对踩猫女的批判上,充斥在
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访时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这期节目彻底改
变了我对“死刑“的认识与理解。采访就是为了我们戳破那块幕布,
让我们看透事实,了解实质。没有人甘心成为遭受鄙夷的社会底层人
物,现实就像一块镜子,有美就有丑,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来,品悟生活。《看见》是真实地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
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豪迈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流露。
柴静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
闻报道里,之选取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就是生活,真实即
生活。看见的是视觉享受,品读的是人生真谛。用心去感受,才能读
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杂陈。怀揣一颗真心,看人间百态,品人世
情怀。
柴静看见读后感2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
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
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能够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
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
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
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
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
2003年的“非典”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
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
解人或者生命。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他的逝去,让三十而
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
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节
目,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每
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
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
己。
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
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
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
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
不是脆弱,是韧性。”
400多页的书,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弄几个名人;不写八卦、
不扯段子、不摆朋友录;不肯将就成文,篇篇使劲全力,满心满意都
在纸上。凭自身的采访经历,事后反思,连缀成篇,看似“小”,实
则写的正是那个大大的中国,和中国的人。
柴静看见读后感3
最近看了一本书——柴静的《看见》,看完了总觉得该写点什么,
就算是给自己。
我们其实并不比所谓的专业编导差什么,我们有一样的视觉、嗅
觉、听觉、味觉。但是我们却从来不肯说出我们的感觉。
非典时期的恐慌疑惑、白色恐怖带来的可怕的窒息感。我们都不
曾表露。电视里在循环呐喊:“我们一定会闯过难关!”可我总觉得
这种话不会是一个感染者说的,他也许会说的是:“我会死吗?”
双城连续服毒事件,我们会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扼腕叹息,但也会
因为那毕竟不是我们的亲人而很快遗忘。
面对残忍的事情,我们不愿去多想,所以选择逃避,从悲哀的情
绪中逃遁,教育自己和身边的人多去想一些阳光普照的事情,生活就
会容易很多。可能这就是生活在别处吧,此岸太多血腥,故人类去对
岸寻找伊甸园。写到此处,我是清醒的,然而搁笔之后,我也许还会
像以前一样,寻觅世界里的欢乐,只在这一刻,我愿意深深咀嚼一些
痛苦。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对柴静的思维感到诧异,我惊异这
些刀一样的文字来自一个女人,每一句话,看似云淡风轻,都步步杀
机,刺中阴暗角落里的渣滓,也刺中生活在平安里的人们,突然,我
对自己的平安有了负罪感。好像庆幸自己居然可以在这样的世界里平
静地活着,而又有那么多的生命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承受着我不敢设想
的痛苦。
柴静可以从事件的切口开始,一步步剥落事物的外壳,挖掘内核。
反映社会,反映人性,反映心灵。一个女记者,拥有女人的韧性,既
有渗透的本领,还有男人的果敢决绝。我不由想到白岩松早些年对柴
静说的话:“你会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记者,虽然你现在还不是。”我
还无法理解这之间是什么东西让文艺女青年成为铁血战士——我暂且
这样形容我眼中的她,但是我真实的看到了这番变化。
于是,我在想,我是否也应该去经历些什么,让心感受些什么。
柴静看见读后感4
有时候在想,我为什么要看书呢。是充实自我还是填补寂寞,是
师长之命还是心甘情愿,后来我才发现,看不同的书时心境与缘由皆
是截然不同的。当我刚脱身于考题的苦海,偶有闲心的翻开这本《看
见》之时,由非典到最后的卢安克,正如柴静所言,真实的万钧之力
撼动了我。而看书,是为了让这些我狭窄的视线外的真实,惊醒我所
习惯的生活。
关于惊醒这件事,也是柴静在这本书里所贯彻的。看过夜色温柔
的人都知道,柴静嘛,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动人又煽情的文艺腔,最
是适合她不过了。从前找作文素材也觉得她写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
如今也觉得她写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气的好。其实柴静的文风
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细腻温婉,变化在于,她将主观的情感作为
了情怀揉进了真实的“看见”里,看见并惊醒了过去一味滥情的自己。
书里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是陈虻对柴静说的,你有自己认识事
物的坐标系吗?所有人面对着同一个世界,看见的世界确是不同的。
《夜色温柔》看见的是蔚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都是新鲜生命的气
息,而《看见》看见的却是实实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
狈不堪,有的成功得志,归根结底,在踏踏实实地认识自己的同类,
与生活打滚。
谈完了书,最后便来谈谈自己。
我看见了些什么呢?低落时恰巧落泪的天空,烦躁时仿佛也紧皱
双眉、面露愠色的一张张面孔,顺心时格外动人的花草—与其说是看
见的,倒不如说是心里所见的。感性无疑是顽固的自带滤镜,眼里所
见都因感性染上了鲜明的色彩,却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镣铐。“不赞美,
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这句话让我消化了
很久,也让我重新直视了我心中习以为常的“诚实”,将人自动分门
别类的“诚实”。在读柴静唤起理性的历程里,也为自己的感性敲响
了一声钟,在书里也得到一些我不习惯的理性。
许多人都说看完这本书后涕泪交加,我倒是没有落泪,可能也是
因阅历太浅的缘故,无所共鸣。但这本书给我的,也正像卢安克给柴
静的,也许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而是让我呆坐在夜里,想“我
现在过的这是什么生活”的撼动,这让我有了清空脑子里的所有,将
空间再次完完全全的留给这本书的举动。
看惯了鸡汤,试试不一样的撼动。
柴静看见读后感5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
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
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
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
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
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
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
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
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
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
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
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
应该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
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
仅此而已。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
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
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
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
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
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
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
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
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
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
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
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柴静看见读后感6
柴静用最质朴的语言,让我看到了这并不完美的世界,而且让我
接受了这并不完美的世界。没有失望,只有引起我的深思。
她的笔调是温柔真实的,用最平凡的话,一步一步领着我们去剖
析自己。让我们有独立、维权与法律的意识。读完整本书,不仅看见
了柴静最初当记者时的不成熟,不稳重,到这一路以来的成长。还用
她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见努力后的收获。更用她看见的事情,让我们
通过她的眼带我们去领略了很多曾经新闻上知道的事件背后的故事,
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真相。
她写的事件太多,我记住的只有那么几个大事件。令我印象深刻
的便是讲家暴的那篇,让我不理解,让我感到震惊。不理解那些施暴
人,两个人需要有多大的仇恨才要用暴力解决,可是世界上就是还依
旧存在着这样的事情。
生活中不应该去说应该,没有哪一件事是应该怎么样的,我想这
是这本书读后最深的感悟。我们生活中总是去干涉身边最亲近的人的
生活,说应该怎么样,我想这样是不对的,从此尽量少说应该。
原文有所感触之句:
1、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2、我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他说:因为
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
行,把偏见当原则。
3、留言里听到了很多声音,有人说:为什么许多人都选择屈服?
因为他们觉得投入太多,收获很少或根本没有。
4、采访不用来批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
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5、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
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
6、那位妈妈说:不光是简单,不光是家长,不管任何人,你去告
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我就错了这么多年。
7、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
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
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
没有就没有。
柴静看见读后感7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
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
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
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
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
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
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
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
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
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
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
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
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
这个世界。
通过读柴静《看见》一书的点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过于,
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旧爱着它;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
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为,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
该翻过去了;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
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让我们在工作、家庭、社
会都要担当的压力下,做到内心坚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
一点猜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浮躁,多一谈定,少一烦恼,多一点
快乐!因为,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其实是由自己主宰和内心决定
的!正如柴静理解的幸福:即使开着破车只要前行就好!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
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
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
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柴静看见读后感8
深蓝色的封装,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子和几位老人的合照,中间
大大的“看见”两个字,署名是柴静。无意间,在网上看见这本书,
思索良久决定了买下它,不为其他,只为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为本
书是一位记者辉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实往往出乎意料,她在这本书中
写下的是她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
从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十年看见,我看见的是一位尖锐、激进
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成人礼。将近一周,匆
匆看完了这本书,它给我最大的震撼与共鸣,不是人,不是事,而是
在一次次话语交锋中正与逆的悖论。
在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中,走进非典病房内,留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处那心若死灰不复温的呢喃,更不是那个
护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难中柴静奋勇当先的决绝,“我不明白能不
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务必明白。”霎时
我的心脏猛地一顿,血液停了一秒。脑海中又回荡起她的话语“我摸
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
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里,“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
来结尾,一向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对人的认识有多深,
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
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故事最后的无解给我们以一种无能为力,
但更多的是真实,柴静是人,不是神。
第七章里,《山西!山西!》颇有文艺范的开篇层层递进引出了
老生常谈的话题,环保——污染!她用近乎于白描的语言,平铺直述
讲:“山西省长谁来干,临汾人民说了算”,“当年送我小蝌蚪的小
男孩,是国土局的一个科长,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两句话,给予了
同为山西人的我一种深深的共鸣。
《看见》写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
思维性、逻辑性和真实性,引发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深刻的思考。但更
多的是对一个个现实杯具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想“中国梦”就是想
要建立一个完美的乌托邦世界,让这些杯具不再重演吧,这是国人的
梦,也是我的梦。终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够的高度,为着这业奉献我的
热血与生命。
这是我的梦也是中国梦!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0:3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79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