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OverasEnglish海外英语2016年12月
从翻译目的论分析《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以“取”字的翻译为例
翟宇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451200)
摘要:翻译目的论指出,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翻译行为的目的。该文参照“取”字的翻译,考虑读者的反应,译者的
身份和原作的地位。发现林语堂译文的目的是满足西方读者的需求,促进中学西传。围绕这一目的,译者采取意译为主
的翻译方法,使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使读者关注文章意义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读者;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4-0152-02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
大的自传体散文。这本笔记以作者婚后生活为主线,描绘了充
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游历所见所闻。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多有学者对这
部译作进行批评分析,谢天振(2003)和文军,邓春(2012)分别提
出采用丰富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其研究能够增加说服
力;卞建华(2005)指出功能派翻译理论提供更为动态和开放的
翻译研究视角;王璟(2014)和蔡新乐(2015)研究译本中舍弃的文
化关键词;张季红(2016)探究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化态度与跨文
化传播实践的联系。本文利用翻译目的理论,对文中“取”字进
行科学的描述性分析,从受众,译者和原文三个维度,对林语堂
的翻译目的进行探讨,进而观察其采取的翻译方法
1读者的反应
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受众决定翻译目
的,原文只是为受众提供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原文的地位低于
受众。Venuti(2001)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
的原则”。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翻译
方法反映翻译目的。通过阅读文本,发现“取”字的在文中多处
使用,且不同语境下,林语堂采取了不同的译法。根据汉语词
义,此译本中的“取”字有三种含义,分别是“拿”,“从中拿出合
乎需要的”和“依照一定的条件或者依据做”,这说明了译作是
参照原文的意义产出的。再如“拿”字除了直译成“take”,译者
还考虑译入语标准,采取了意译的方法。1)“取”作“从中拿出合乎需要的”的意义
“取”可解释为“挑选”,也可以翻译成“接受”。作“挑选”
时,林语堂使用三种英语表达方式:一是保持原来词性,使用choo或者prefer。例如:
(1)原文:玉取其坚。译文:Thejadeischonforitshard⁃
ness.
(2)原文:卿独取李,何也?译文:WhydoyoupreferLiPo?
正如林语堂所说,选字用词的极致是“传神”。语言既要表
示意象,又要可以互通情感。(1)中bechonfor这一被动静态
形式的使用,既词能达意,又符合译入语习惯。(2)中prefer本身
就有情感色彩,表示对某一事物的偏爱。这种含义的译文也有beknown(noted)for,在“取其灵快,……取其雅健,……取其博
大……”中就是,这种短语地道简练,使读者如读本国文学,易
于接受。译者还采取了词性转换,动词变成名词。比如在“唐
以诗取士”中“取士”的译文是aliterarytest;在“亦当知赋之弃
取”中“弃取”是yourtaste。“次取杜鹃”译为“Nextinpreferencecametheazalea”。英语语言偏向静态,汉语则偏向动态。译者
根据目的语特点和语境需要,做到动静结合,灵活转变动词到
名词或者将原文的动作转换成译文的状态。这三句中,译者为
西方读者清除障碍,又引导读者有感其中,静静地欣赏作品中
的文化异同。2)“取”作“接受或不接受”的意思
(3)原文:萧爽楼有四忌……有四取……(闲情记趣)
译文:AmongthefriendsatHsiaoshuanglou,fourthingsweretabooed...therewerefourthingswhichweallapproved...(TheLittle
PleasuresofLife)
(3)句中“有四取”的译文是“therewerefourthingswhichwe
allapproved”,和“有四忌”的译文是“fourthingsweretabooed”。
这些体现了译者使用归化策略,遵循目的语的主流价值观取
向;汉语是三字句,整齐对照,在翻译成英语时,需要以意义为
主,为了表达明晰,有时形式无法兼顾。此处的译文照顾了部
分形式的对应,从利于读者理解的角度,采取先繁后简,即前句
翻译时释义原文,后者找出对应词语。(4)原文:院窄墙高,一无可取。(闺房记乐)
译文:Weratherdislikedthehoubecauthewallsweretoohighandthecourtyardwastoosmall.(WeddedBliss)
在(4)句中译文语序调换,后句前移,因为汉语中前者是描
述,后者是评论。西方思维则是议论在前,描述在后,译文就是
遵循这一原则。以上两个例子,再次印证了林译本关注译本受
者的文化水平和内心情感的波动。3)“取”作“依照一定的依据或条件做”
林译本中亭子的名字“我取”的译文是afteryourheart,此译
法体现视角转换,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没有死译,避免了
文化冲突,还借用了心脏这一身体部位,译文似比原文更亲
切。Nida(2004)指出译者应该避免文化冲突,不对读者的智力
和想象力提出过高要求。文中陈芸对豆腐卤和兰花的评论也
体现这一要求。(5)原文:取其价廉译文:becauitissocheap
(6)原文: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
译文:Theorchidwasprizedmostamongalltheflowersbe⁃cauofitssubduedfragranceandgracefulcharm.
以上两个例子中“取其”的译文是becau和becauof,引
导原因,体现语言形式的逻辑性。林译本充分考虑了这一特
点,使读者理解通畅,表达清晰。“取”字的译文形式还有人称/
物称+shouldbe(have)。比如:(7)原文: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
译文:Oneshouldtakeanodd,notandeven,numbereachvashouldhaveflowersofonlyonecolor.
收稿日期:2016-10-25修回日期:2016-11-16
作者简介:翟宇(1990—),女,河南开封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助教,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ISSN1009-5039
OverasEnglish海外英语
zwwh@
Tel:+86-551-6569
152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OverasEnglish海外英语2016年12月
(8)原文:况取不乱;梗取不强。
译文:Theleavesshouldnotbetoothickandthestemsshouldnotbetoostiff.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7)中译文体现译者在翻译时,
依据意思对原句进行切分和合并处理;因为此处“宜”和“取”用
法相近,结合英语语法习惯,添加了人称主语one。(8)句中译者
诠释原文,将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实现了意义对等。这些译法
采用意译手段,非常直观的体现此译本翻译以读者接受为导
向。(9)原文:必先执在手中,横斜以观其势,反侧以取其态。(闲
情记趣)
译文:Holdthebranchinyourhandandturnitbackandforthindifferentwaysinordertoehowitliesmostexpressively.(The
LittlePleasuresofLife)
(10)原文:若新栽花木,不妨歪斜取势,听其叶侧,一年后枝
叶自能向上,如树树直栽,即难取势矣。(闲情记趣)
译文:Inplantingnewtrees,itdoesnotmatterifthetrunkcomesupfromthegroundatanangle,forifletaloneforayear,it
willgrowupwardsbyitlf.(TheLittlePleasuresofLife)
上述两个例子中的“取”字译为e和不译,是因为英文缺
乏对应英语词汇,译者为了使读者理解语篇,进行意译;这符合
语内连贯的标准,译文融入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具有可读性
和可接受性。
林译本高频词趋向简单化,功能词较多,利于读者理解篇
章内容。句法上喜用分号、连词,句子较长,但难度不大,这样
即符合英语语法,又不影响读者理解。可见,他的翻译充满异
国情调,迎合西方读者。这一用意有两个,一是原文意义的需
要,二是译者意识到翻译活动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读者转换
而转换,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力,
以使译文融入译入语环境。
2原文的地位
忠实性原则(fidelityrule)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语际连贯一
致(inter-textualcoherence),即忠实于原文,其程度和形式取决
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取”字在原文中词性为动
词,林氏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原文中的意义,尽量做到形
式和功能对等,或者功能对等。“取”作“拿”时采用直译法,(11)原文:明早取出
译文1:Weshouldtakeitoutthenextmorning.(林语堂译)
译文2:Thenextmorningshewouldtakeoutthetea.(白伦和
江素惠译)
例句(11)中“取”字均译为动词take。我们发现,纯粹考虑
语言层面是不能够充分描述一部译作的,还需要从多方面考虑
译作。比如从人际交往上,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不拘格
套,富有创造性,尤其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林氏翻译
充分考虑了该书的特性,突破语言层面的功能对等,使译文充
满智慧,又浅显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关注其描写对象,对被其题
材和内容吸引,进而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兴趣。
3译者的身份
忠诚原则指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Schleiermacher(1998)也有阐释,另一方面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
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因此,忠诚原则主要关注翻译过程
中译者与原作者、译文接受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三者的关
系,提出译者的任务,以期提升译者的地位。完成一部译作实
非易事,林语堂靠的是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学
贯中西的能力。林语堂用英语写了两部体现中国哲学和文化
的书籍,《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畅销西方国家,证明了
他兼顾语篇内和语篇外的能力。原作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
的婚姻思想,淡泊闲适,山水观点等都和林语堂所思所想不谋
而合,这也使得林氏能够做到既传达原作的精神,又照顾异国
读者的兴趣。
上述因素决定了在翻译策略上,林译本以归化为主,异化
为辅。在这一策略下,翻译方法主要采取意译,辅以直译,上文
中“取”字的多种译法的诠释可做例证。其译文着眼于语篇整
体通达和谐,而不拘泥于字比句对,不为原文所束缚,真可谓“从
心所欲不逾矩”。
4结语
本文利用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忠实
性原则和忠诚原则,以文中“取”字的翻译为例,分析了《浮生六
记》林译本中读者的反应,原文的地位和译者的身份三个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得出,林译本的翻译目的是
满足西方读者的需求以促进中学西传。为此,他主要采取了归
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使读者专注题材和描写对象;翻
译方法上,他主要使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读者能够读懂文
本,使西方读者感受中国风土。
参考文献:
[1]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Press,
2004.
[2]aScienceof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Press,2004.
[3]euticsandCritcism:AndOther
Writing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
[4]卞建华.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上海翻译,2005
(1):47-50.
[5]蔡新乐.想象可以休矣:论《浮生六记·童趣》文化关键词的
英译[J].中国翻译,2015(6):73-80.[6]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王璟.《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误译研究[J],语
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69-73.[8]文军,邓春.国内《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当代
外语研究,2012(10):56-60.[9]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
2004(4):59-66.
[10]张季红,浅析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与跨文化传播实践[J].上海
翻译,2016(1):71-75.
153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0:0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77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