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范文九篇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
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
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
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
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
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
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
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
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
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
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
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
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
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
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
话说。
商榷点:
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
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
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
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
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
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
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知识,要学生懂一些必
须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
不足,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满了一种无感
情的课是缺少感触的。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
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
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
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
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
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
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
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
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
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
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
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
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
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
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
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
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
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
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
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
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
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
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
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
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
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
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
正。
这学年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
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
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
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
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
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
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
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
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
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思品上进行了班委干
部改选。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
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
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1.改变课程观念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
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
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
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
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
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
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
来解释。避免制造心理距离。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课
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
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
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你想想你
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
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
空间。
向学生开放。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
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
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
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
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
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
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
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
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
与特殊群体。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
过好生活方式来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
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
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
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
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
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
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
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
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
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
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
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
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妈妈的举动,
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
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
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
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
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
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
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
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
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
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
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
这不算什么!”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听了__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
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
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
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
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
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
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
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
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
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
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
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
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
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
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
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
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
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
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
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
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
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
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
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
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
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
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
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
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
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
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
正。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
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
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
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
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
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
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
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
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
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
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
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
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
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
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
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
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
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
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
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
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
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
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
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
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
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
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
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
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
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
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
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
正。
1.改变课程观念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
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
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
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
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
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
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
来解释。避免制造心理距离。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课
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
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
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你想想你
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
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
空间。
向学生开放。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
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
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
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
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
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
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
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
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
与特殊群体。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
过好生活方式来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
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
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
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
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
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
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
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
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
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
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
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
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妈妈的举动,
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
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
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
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
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
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
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
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
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
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
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
这不算什么!”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
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
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
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
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
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
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
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
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
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
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
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
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
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
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
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三、清晰目标,深化体验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
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
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
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
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
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
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
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
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
《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
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
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
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
教学水平。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
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
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
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
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
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
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
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
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
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
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
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
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
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
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
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
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
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
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
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
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
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
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
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
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
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
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
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
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
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
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
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
正。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23:5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77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