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5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课前思考:
〔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习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
的另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具体目标有很多,这些目标
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掌握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
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
位。因为没有这个作为根底。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本节课的定
位应该是在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其角
的度量单位。为后面学习外表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准备。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之
前。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
容建立起。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经历1°产生开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所以教学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
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的雏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经通过静态定义角的概念和动态的旋转角
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并知道他
们的大小顺序关系。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为接下来
学生要学会使用量角器去准确测量角,去画出相应的角做铺垫,为后续的三角
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拓展延伸打好根底。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角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以及1°角的产生和更大角的产生和度量。上课初始我通过创设玩滑梯的三幅
情境图,让学生选择想玩哪个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
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可以借助直尺去测量角
的张口等方法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其中班里的一个男孩子雄说:“除了刚刚的
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做为标准去进行比较,发现∠1比标准
小,∠2和标准相同,∠3比标准要大,这个思路值得鼓励和肯定,也就是借助
第2页共15页
标准,那我现在有了标准,能不能准确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尝
试操作用自己的学具去量一量角并标出结果,引导大家发现一个相同的角为什
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因为度量工具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
同,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复习长度、面积的
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识,克服第一
个难点。
那么统一了一个标准之后都去测量一个角发现是这个角这样的8份还要多
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么办呢?能不能舍去?不能,舍去后就不够准确了,那
为了更加精确还有什么方法呢?倒逼学生产生出一个小的度量单位的产生,也
就是选择的这个度量标准越小,测出的结果也就更加准确,长度单位有1厘
米,面积单位有1平方厘米,那角的单位呢?学生会自然想到1°。从而水到
渠成引出什么是1°角,1°角将一个360°的周角进行平均分,分成360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笔去画一画,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
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进制10°角就一目
了然〕那20°角呢?是两个10°的角,是20个1°的角,那30度呢?60度
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认识角的度量是对标准的累加,为
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铺垫。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量〔līànɡ〕是
量〔līánɡ〕出来的。〞可谓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这节课的解释也是恰
如其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
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
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
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
望。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
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我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
第3页共15页
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本领。
2、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度的概念十分抽象,以往教师指着量角器比划,学生听的无趣,听了半天
还是一头雾水。而经过课件演示:古希波来人认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个
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
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学生听得入神。动画演示,并在不一样位置着色
闪动。这样既使“度〞的概念形象化,并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一向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
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
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
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
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局
部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
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一样方位角时更是如
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一样方位的角〕。这些
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响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美满,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知识经验的差异。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
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
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
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
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构成技能,只可是是比传统教法多一
些把戏,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
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
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
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
第4页共15页
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
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
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
要知其所以然。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根底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
大小。因为这局部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也
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
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
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
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
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
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近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
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
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
了大量的时间和时机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
习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缺乏的地方,比方: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
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
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
到位等等。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
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
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开展,在不断的自我成
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第5页共15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根底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气氛中,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
学活动中交流的时机。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
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
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刚所说的对折、撕
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
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
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
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
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
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老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
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
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
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
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
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
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
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
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新课都上完后,关于用量角器量角,学
生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几次量角和画角练习后,分析了下大致的原因。
中心与定点的重合〔点点重合〕和一边与零刻度线的重合〔边线重合〕,做
第6页共15页
得不够到位。除了学生自身没牢固掌握量角的方法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
市面上很多量角器不适合初学量角的四年级学生用。在巡视学生量角时发现,
有些量角器的中心点是个不小的圆孔,很难对到正中心点,因此这样的量角器
量出来的度数可以偏差5度左右;还有一种量角器,居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对
于初学的四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来说,一边重合的180刻度线的话,她一时
难以准确度数,要想换个方向量角,又摆来摆去无从下手;还有很多量角器中
间是空的或者刻度线很短,没养成延长边后再量角的习惯的学生遇到边比较短
的角,又懒于延长角的边,用眼睛随便瞄上一眼大致对出一条刻度线,这样量
出来的角的度数,往往相差2、3度。让我懊悔在让学生准备购置量角器前,没
有做具体要求,导致买来的不适宜的量角器影响正确量角和画角。五花八门的
量角器已买来,不能再要求学生再去买中心点明显,刻度线长而明显的量角
器,加重家长负担。只能对于有这样那样的量角器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加
强,学会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
内外刻度线不分,也是量角何画角出错的一个主要原因。总有学生时不时
把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读错。虽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看准角的开口方向,看准对
准角的一边的是中心点左边的还是右边的零刻度线,但是每次都难免有几个学
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在几次练习后,我干脆组织学生观察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让学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内圈和外圈度数一起读出来,读出几组后,让他们发现
有什么规律。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刻度上的内外刻度的和是180度,进一步
认识了量角器。针对于这个易错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计一下
这个角的度数,再量。画角前先确定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后再画。方法和对
策想了很多,效果有一些,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遇到不是整十数度数时,还会出现多读了10度或少读了10度这样的错
误,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画105度角时,学生会马上找到100度或110读的
角,然后会出现不分清方向,找个5度的地方就读数或画角了。遇到这种情
况,我让学生先找到105度相邻的两个整十数度数,再在两度数的中间的5度
的位置找点画角。读数时先找边所对的5度线的两旁的整十数度数中小的那个
整十数再加5度后读出。
第7页共15页
接下来,方案抽空让学生一个一个得当面过关量角和画角。要求学生:必
须把角的一边尽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完全重合,准确地将零刻度线骑在
边的中间线上;要注意将长度没到达量角器外圈刻度线的较短的边进行适当的
延长,不能偷工减料,短边没到达微分刻度不延长,自蒙一个似是而非的度
数;读数时还要要认真细致,不要非往整十或几十五德度数上靠。
经过几次加强后,学生根本上都能正确量角画角,还能正确用三角尺上的
角拼角,并能画出拼角过程,写出相应的算式说明。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根底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
大小。因为这局部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
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
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局部内容的学习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
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
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气氛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
开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
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时机。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
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
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
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教学时,先通过课前
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
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
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
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
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
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
第8页共15页
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
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
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
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
生根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缺乏,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
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
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
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
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开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
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平面几何知识的根底,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
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
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
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稳固几遍,并让
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习,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
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
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
杂的组合过程.
2.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
第9页共15页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根底.
4.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
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
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的整理复习课很多都上成了练习课,因重复练习,而
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整理复习课教学留下了一丝阴
影。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是对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
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缺补漏进一步稳固、深化根底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
本节课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直接引题,不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力,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课上通过“知识花〞的形式
把知识要点进行了归类完善,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
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
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一个个零散知
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这样的形式既避开了整理复习的枯燥性,又帮助学生再次回忆了本单元的
知识要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学
会了一些简单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然后通
过一系列有梯度习题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稳固,而且将所学
的知识融会贯穿,灵活运用,使学生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
识的应用价值。总之,本节课重在突出重方法、夯根底、促思维的理念,以稳
固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注重练习的有效性,以此培养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如果能再放手让学
生去多说、多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更
大的提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
第10页共15页
利用量角器画角作铺垫的。这节课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我们
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泼,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制
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孩子们平常根本没接触过量角器,更别说认识了,于是我便开门见山揭示
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老师作整理,让学生自己明了本节课的学习任
务,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角度、量角的根底。而量角器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
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新鲜感。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上有些
什么,给学生一个初步感知。对于上面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至于中心及零度
刻线估计学生是不易发现的,所以让他们通过看书自学所得。由于量角器上的
各局部名称待会儿读度数及量角时都要用到,而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必须让学
生强化记忆,让学生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通过讨论及看书得到,最后
让他们再一次指着量角器把各局部名称呼给同桌听,这样学生就记住量角器的
各局部名称。
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的度数并能说出读角的过程确实很难,量角器上的刻度线比较复杂,特别是内
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错,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探究出何
时看内圈刻度,何时看外圈刻度。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三组对称的角来让学生搞
清什么时候该看外圈刻度,什么时候该看内圈刻度。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在说
看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小组里讨论,互作补充,逐渐完善;再同桌说、个体
说,这样从小组到个体,一再说看角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看量角器上角的度
数。用量角器来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探究,老师便全面放手,
让他们先尝试着量量看,再请量对的学生作正确示范,起到正面引导,最后得
出量角的三个步骤。
第11页共15页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响情况来看,大局部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
的度数,也屡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
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防止错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
《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
数。
曾看见过学生拿着量角器手无足措的样子,用量角器的直边和圆弧夹的角
比在角上,原来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
角,并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出各种不同大小的角,这样在动手过程中认识了
量角器的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还掌握了度数的写法。
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画在纸量角器上的各种角,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角的顶点都
在量角器的中心点、都有一条边在0度刻度线上,从而让学生明白量角的本质
就是让量角器上的角与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
上。怎样重叠呢?我安排学生讨论,并且动手操作。通过讨论与操作,大局部
学生都能说出;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
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这样量角的问
题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的教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这节课的学
习,学生不仅会量角,还理解了量角的本质。也正因为理解了量角的本质,学
生变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实现了在技能教学中还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与
创新的空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
这一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由两个角比大小,大多少的问题
提出,引出产生角的“计量单位-度〞的必要性。通过认识1度的来源,认识量
角器的原理的构造。再尝试量角的过程中掌握量角的操作步骤。我的教学准备
有:PPT、量角器、三角板。
在教学环节上,在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明确每个
构造的名称,本结构过于仓促,导致学生再后面量角的过程不能准确的使用量
第12页共15页
角器各局部的名称,还有上节课角的认识,顶点-边-边的认识时间也不够,所
以无法正确的表达。掌握量角的步骤时,先让学生尝试量∠1的度数,我在学
生当中巡视,有几个学生发现要点点重合。虞茂豪同学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
发现了量角的步骤,于是请他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量角的步
骤,并完成书上量角步骤文本横线。为方便记忆,板书三句口诀“点点重合,
线边重合,在内读内圈,在外读外圈“。然后每个学生量∠2的度数,我每个
学生都看过去,操作不当给予纠正。临近下课,由学生上讲台量黑板的一个
角,会量会说的就可以出教室。量角过程花了大量时间,整整用了一节课,导
致本课时花了两节课多的时间。午间批改习题完成质量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
很不理想。
量角步骤技能的掌握很重要,需要学生在大量操作的情况下才能熟练掌
握。为让每个学生掌握,我实在花费了太长时间,两节课多,这是不符合教学
安排的。
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40分钟内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能,要如何做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上,听说这节课一直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知识点比较
琐碎,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语
言,知识点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
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准确学会测量角的度数,课前让学生准备了量角器、
三角板等学习用具并预习了新知,课中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
角,可对于大局部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
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
分清更是困难,尤其对于旋转后的角,学生测量的不太准确,这些都是学生所
出现的问题。
而经过反思自己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首先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
重点放指导学生观察量角器上,建立刻度与读数的联系,认识1°角并在量角
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
第13页共15页
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到达进一步
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让学生交流总结用量
角器量角的方法。局部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并已尝试用
量角器量角,课堂上就先让学生讲量角的方法,然后标准量角的步骤,接着进
行变式练习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学生使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学生
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关系。通过分组观察学生发现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
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根底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
知识的一个重要资料,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
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
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必须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经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
象1°的角有多大,自我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并且分解认识量
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
样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学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一样的角。认识量
角器时,我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答复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
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
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
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个角的度数如
〔30°、150°〕,学生经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
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能够让学生注意,
不仅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并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
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有了以上读角的经
第14页共15页
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
量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角的度量》这节课有太多的难点。首先,知识点都
是全新的,之前没有任何知识铺垫,尤其是对量角器的认识;其次,学生在接
受起来有难度,因为全部都是零碎的小知识,比方: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
圈,外圈。没有太大的逻辑性,与现实现实生活没有太多的联系;最后,关于
量角学生操作起来有难度,同时我对于全班同学的掌握情况把握起来也有难
度。
在备课期间,我需要想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保持注意力完本钱节课
的零碎知识点的探究与演示;同时还要监督学生合理利用学具不要分散精力。
整体下来,本节课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学生对于量角器的认识比预想的要好。
〔1〕学生能在理解量角器的用途的前提下,理解“度〞对于角的重要性,
知道上面那些刻度是怎么来的。我让学生用手臂做角的两条边来比划出各个活
动角,从0°到90°到180°到360°。让学生理解所有的角都是从0°开始到
指定度数结束。
〔2〕多数同学对于量角器的各个组成: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
外圈刻度掌握比较扎实,能够理解各个名词所指的部位以及它的意义,为后续
画角奠定根底。
2、学生对于量角这项操作活动的掌握度大于我的预期。
学生能在掌握量角器各个部位名称以及角的构成的前提下完成量度这项操
作活动,并且正确标出角的度数。
缺点:
1、少数学生对于量角器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
其实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不能很好地区分哪圈刻度是内圈哪圈刻度
第15页共15页
是外圈,所以就给量角带来致命的漏洞。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2、量角时,不知道读哪个数据。
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学生对于量
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导致局部学生读错数。
3、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本节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在自己摆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读
数,所以我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肯定有遗漏的学生。
4、少局部学生被学具分神。
少局部学生对于量角器过于感兴趣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跟进教学进度,导致
我不能很好地完成最根本的教学目标。
改进之处:
1、让量角器生活化,让它更加生动,更加人性化,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
它的构成及其应用。
2、加强巡视力度,尽全力兼顾每一位学生。
3、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时机,量角器是量角的工具,所以学以致用至关重
要,把总结的口诀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尽量练习到每一种情况。
4、让学生体会角的形成的过程,大约感受它的大小,知道所有的角都是从
0°开始,以确定到底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以减小读错度数的几率。
以上是我对《角的度量》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希望能够催促我继续改进本
节课,继续推陈出新。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23:3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76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