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黑眼睛顾城

更新时间:2023-01-19 22:32:36 阅读: 评论:0

2017广东省中考数学题及答案-前鼻韵母有哪些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腰酸背疼怎么办)

1/14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的生平,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2、了解现代诗派及朦胧诗的特点。

3、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及哲理。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及哲理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非常有名的诗句,大

家一定很熟悉吧。它是当代著名诗人顾城的诗作《一代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他的三首诗作。

二、诗人简介

1、作者生平

顾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养猪。“文革”前,

他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

始写作。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

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

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

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留下大量诗、文、

书法、绘画等作品。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

2/14

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2、主要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

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

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

集《白昼的月亮》。

3、家庭悲剧

1979年顾城和谢烨(即雷米)在火车上邂逅,为了追求谢烨,顾城赶到上

海,天天躺在谢烨家门前木箱子里。1983年8月5日在上海与谢烨结婚。1986

年参加北京市作协在昌平举办的“新诗潮研讨会”,结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女学生

李英。1988年顾城夫妻前往新西兰激流岛定居,生有一子木耳,顾城不能容忍

小孩夺走妻子对他的爱,谢烨只好将小孩寄养在朋友家中。1990年7月李英成

为第三者[1],谢烨竟能容忍三人世界。1993年1月迫于生计问题,顾城在西班

牙、荷兰、罗马尼亚等国家讲学。是年3月李英和英国情人约翰离开激流岛,顾

城为此大受打击,写下遗书,多次自杀未遂。

1993年10月,谢烨收拾行装,准备由奥克兰前往德国,在前往奥克兰的

码头被顾城劝回家,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寓所与谢烨发生争执,在冲突中谢烨受

伤倒地,顾城随即自缢身亡,谢烨在送医院途中死去。顾城杀妻的过程成谜。媒

体报道称“顾城用斧头杀妻”,并称“一个儿童已向新西兰警方作证,事发当天

他看到顾城躲在顾乡家前面的小径,等约好的谢烨下车往顾乡家走去时,顾城持

斧头从背后砍杀了她。1993年10月《文汇报》”。而依据顾乡(顾城之姐)在

3/14

《顾城最后的十四天》所说,斧头根本就是不相关的偶然在场物件,没有丝毫血

迹,与案件无关,谢烨也仅仅是在额头上有个不注意就看不到的小伤口而已。

因此对顾城杀妻衍生出两种说法,一是蓄意谋杀,二是误伤。

4、自杀之谜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顾城爱谢烨好像爱一个女神一样。但后来很

不幸地,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

顾城和英儿,谢烨在一个诗会认识。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

儿力挺顾城。顾城和谢烨很感激,大家关系很好。

谢烨对于顾城很骄傲,对英儿讲了关于顾城的很多事,顾城的脾气,爱好等

等。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英儿都记住了,而且对顾城投其所好,后来顾城

对英儿说:我们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这话谢烨也听见了,

她表面上没反映,但心肯定给伤透了。

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

在一起了。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

成这件事。

刘湛秋也知道英儿此去投奔的是顾城,但他并没想过英儿会成为顾城的情

人。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觉得顾城一个毛头小伙子怎么能和他比?原因之二是

他相信顾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抛开知识分子,罗曼蒂克,这三个人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凡人没什么两样,只

是更走极端了吧。顾城也许“浪漫”地想象世外桃源,但是英儿和谢烨却都是很

现实的。

曾经有人问英儿为什么离开了,谢烨回答,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4/14

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他和英儿的感情仅限于精神层面。他在岛上等着英儿

和他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没有想到,来到他面前的竟然是个物质女孩。

英儿和顾城情人关系的开始,英儿采取了主动。据谢烨回忆,洗澡的时候英

儿指定让顾城送毛巾。顾城不敢送让谢烨送。谢烨就笑着说人家让你送你就去送

呗。英儿的意思,在这里可想而知。后来她居然说她的初次是顾城强奸,实在是

刘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弥天大谎。

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至于被吸引原因,可以参看《英儿》。

其实顾城在性方面是很胆怯的。(同时可以证明顾城强奸英儿不可能)。顾城和谢

烨在这方面也并不和谐。谢烨在性方面态度也比较排斥。所以也许是英儿在这方

面给了他惊喜。

谢烨和顾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为顾城觉得木耳是个男孩,不能进入

他幻想的女儿国。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让他无法工作,他不喜欢这个孩子。

但后来顾城给木耳的文章中,说他会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对木耳好。他没

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和他幻想的王国的矛盾。

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这是没

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顾城特别痛苦。这个时候,谢烨和一个叫大鱼的

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同时谢

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顾城很感激他们。

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

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顾城自己洋

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

谢烨留一笔钱。

5/14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

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据顾城自己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

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

要你带我回家”。

他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谢烨已经受够了顾城,她决定接受德国那个叫大鱼的朋友。本来计划等顾城

自杀后,大鱼也和他老婆离婚,她们一起生活。但如果顾城不死,这个计划就被

破坏了。

三、文体知识

1、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

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这一诗派既受法国象

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其诗意核心是象征主义。从内容上看,力图充分

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代表诗人

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其主要流派有:以闻一多、徐志摩等为代表的新月派(新格律诗派),以穆

旦等为代表的九叶派(中国新诗派),以北岛、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

2、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

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6/14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

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

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

一个“崛起的诗群”。它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

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

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

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

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

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1982年之后,逐渐走向衰落。1986年,梁小斌写了《诗人的崩溃》一文,

宣告了朦胧诗的最终解体。

四、诗歌朗读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7/14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五、诗歌赏析

(一)《远和近》

赏析1

《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却一直看着“你”。“你”和“我”

是什么关系,丝毫没有交代,只写了“我”对“你”的主观心理感受。在“我”

8/14

的感觉中,“你看我时”,你仿佛和我相距“很远”;“你看云时”,你仿佛和我离

得“很近”。这是一种错觉。造成错觉的原因诗人隐去了,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

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云”可能象征自然。“你”在看“云”时,大约流露出象《日出》中陈白

露看空玻璃上霜花时那种童稚的天真和热情,而当“你”回到现实中看“我”时,

却换成另一种冷漠的表情。所以,“我”觉得,“看云”时的那个“你”,才是真

正的“你”,本来面目的“你”,显得很亲近,如近在咫尺;而“看我”时的那个

“你”,显得很陌生,有一种“隔”的感觉,如远在天涯。强烈的感情因素迫使

客观物理距离变形,以适应和表达主观心理感受的真实。错觉是在审美的直觉思

维中产生的。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

之间的隔膜。

诗不仅表达情感,也可传达经验,《远和近》传达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

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经验。

诗似乎是纯理性的,十分冷静,但细细品味,其中暗暗催动着一股热流:呼

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赏析2

一看到这首诗,就让我想起了泰戈尔飞鸟集中脍炙人口的那首《飞鸟与鱼》

中的两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

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

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是的,我想我们的诗人此时内心就是这样矛盾挣扎着的。心爱的人就在面前,

却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意。这注定会是一场无言的结局,甚至还未曾开始,就注定

9/14

要结束。因为你不曾看出我的心意,所以即使你就站在我面前,我们中间却也是

隔着那千山万水。而只有在你看向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意才是相通的。这注定

是一场飞鸟与鱼间的爱情故事。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纳兰性德的那句:人生若只

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如果人生真的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啊!还有谁会去

计较这远和近的距离呢?

(二)《一代人》

赏析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

是对顾城的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

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

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

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

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

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

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

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

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

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

的复归。

10/14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

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一代人,是指经过了文革时期的那一代人。诗人取此题名之意,是为那一代人作

代言,说明那代人虽处于中国的黑暗时期,也不放弃追求光明的理想。而且,他

们的理想是一样的。

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三个重音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

中的“光明”。有了这种语感,你就会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

象:漆黑笼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

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

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

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即使被最恶毒

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

比中得到了彰显。

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一个,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两行;并且最抽象最深

刻的意见也被诗人顾城用天才之指点化成了最直观的意象。一个痛苦彷徨的青

年默默的坚守自己内心的纯真光明,他不寄望世界为他改变什么,因为他的圣洁

心灵永存,这样他就满足了。

这首诗写在文革后,表现的是文革这一代不屈的青年,虽然饱受黑暗,但是仍

然不放弃对光明追求的坚定意志。

(二)《感觉》

赏析

原载顾城诗集《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感觉是如此重要,

11/14

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

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

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

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

术。”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

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

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

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

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

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

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动乱的

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

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

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

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

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

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

12/14

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

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

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

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

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

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

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

“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4)

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

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

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

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

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

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

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由于审美功能的多元化趋向,诗歌艺术的天地更加开阔了。诗可以是一个完

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体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没有任何

背景,没有任何细节的抽象线条。这首《感觉》就是几个大色块的拼合,象一幅

印象派画,简单、鲜明、强烈。读者欣赏时,不必一一追究“灰”、“红”、“绿”

三种颜色象征什么,主题又是什么。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

13/14

从诗名得知,诗中所摄取的画面,可能是诗人瞬间的感觉:对单调的厌恶,对新

美的欢悦。

喜欢新鲜色彩、喜欢美,这难道不是人类共有的审美情感吗?

六、顾城诗歌特点

第一,他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的诗总是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

固执去憧憬美,去建造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

并以此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可爱的童贞、执著的梦幻是他

的诗经常表现的内容。他的诗歌,如《在夕光里》通过两个小孩天真活泼的戏耍,

使纯洁无暇的童心在夕阳的光照里像透明的水晶球一样熠熠生辉,给人美丽的回

味。

第二,他的童话世界总是十分遥远、渺茫。它表现了困惑之中的现代人对生

命价值探询的努力,或许也可以使惶惶无着的内心暂时获救,得到安顿。但是,

这个精神的“憩园”并不牢固和安妥。因而,在顾城诗的谣曲般轻柔、宁静、和

谐的“童话”中,也存在骚动与不安。顾城无疑意识到自己这种追求的孤独,甚

至无望,但绝不想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如诗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

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第三,顾城的诗还善于捕捉瞬间印象,《雨行》、《泡影》、《远和近》等是这

方面的代表作。特别是《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

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利用“你”、“我”、“云”三者之间客观和主观距离的

反差,表现了由瞬间感受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戒惧心理,以及人对自然的

原始亲近感。这既是对“文革”造成的畸形的人际关系的否定和批判,同时也可

以看作是诗人对人类普遍存在着的孤独感这一生存状态的诗意概括。

14/14

七、课后阅读

《顾城的诗》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22:32: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73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憧憬的生活
下一篇:爱情的签名
标签:黑眼睛顾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