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

更新时间:2023-01-19 21:10:12 阅读: 评论:0

初三优秀家长发言稿-f检验临界值表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一片叶子落下来)

九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随笔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

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

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

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

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

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

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

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

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

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

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

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

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

“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

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

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

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

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

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

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

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

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

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

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

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

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

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

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

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

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

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

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

古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

所以学古诗词必先朗诵。教学《长相思》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初读诗,

咬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诗,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三读诗,读

出印象;四读诗,读出大意;五读诗,读出情;六读诗,读出境。

朗诵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多样的示范读、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

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在这

种美的熏陶下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让人陶醉的朗诵。

古人写诗词“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长相思》这首词,从读

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

人同喜同忧。我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埙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教

学古诗词,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体会意境时,我运用了语言描述、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诱发想

像,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自

己独特的感受能力,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

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

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

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

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

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

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

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

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

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

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

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

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

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

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

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

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

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

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

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

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

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

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

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

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

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

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

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

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

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

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

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

改革的和谐发展。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

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

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

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

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

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

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

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

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

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

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

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

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

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

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

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

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

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

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

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

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

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

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

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

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

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

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

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

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

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

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

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

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

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

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

目标。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作用,往往是教师一人在那里生硬说教,

学生茫然听讲,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培养,造成课堂高耗低效、

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在改革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

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进行“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改革,

下面就我近期的教学实践,简要反思如下:

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扶学生上路

不少学生不会学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比较科学

的学习方法。老师应为他们创造条件,教给学习方法。比如教学生思考的

方法。一篇文章该怎么读,怎么入手,怎样深入,怎样通过字面把握文章

深层的内涵,怎样学习借鉴文章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写作,教学生可以按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这样一个流程进行,根据要求,分别

在语言操作技法上进行指导。揣摩课本范文,思考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文

章。让学生模仿、操练,通过实践,懂得写作技法,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能

力。

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服

务作用、参与作用,让学生在受控的环境中学习,这种方式可以即时了解

学生重难点掌握的情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老师随时按教学要求进行调

控,通过启发诱导,

第1页使学习取得最佳效果。课堂教学不应该过于注重教材设计,而

是重在满足学生的需要,体现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

等待式为参与式、主动式学习,这与传统的“师讲生受”教学比较起来,

它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后开讨论会,讨论会

上学生踊跃发言,思维活跃,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三、有效指导积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有效指导积累,从形式上看,是对“以学定教,同案协作”中“学”

的呼应和教学过程的收束;从内容上看,则是对教学重点的深化和完善。

“有效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二字强调方向性、重要性,

“积累”能使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这样通过动口、动手、动

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落实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积月

累,持之以恒,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自然生成,学生在知识、能力、身心

素质上也会获得全面提高。

总之,课堂学习作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是丰富多

彩的,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从个人特点的实际出发,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以学生

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演员,作为主体。教师上课,不见得每节课都精彩,

但一定要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素

第2页质得到培养,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3页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21:10: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70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