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1),倚天万里须长剑(2)。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3)。我觉山高,
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4)。峡束苍江对起,
过危楼,欲飞还敛(5)。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6)。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
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解析】宋光宗绍熙三年(1190),闲居十年之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
次年升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但在第二年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归途中,路过南剑州时
登上双溪楼,写了这首词。上片头两句以用“长剑”去决“西北浮云”,喻自己本有恢复中
原的壮志。随即巧用典故,承“剑”展开:这里剑潭空荡,斗牛暗淡,剑已很不好找。隐
隐留下对险恶社会环境感觉的投影,“待燃犀下看”时,笔锋又一转:只怕“风雷”震怒,“鱼
龙”惨毒,因此自己又犹豫起来。暗喻掌权的主和派总是忌恨自己,使自己的抗金夙愿
无法实现。下片以江水过危楼“欲飞还敛”,暗示自己备受限制难以奋飞。于是自比“元龙”,
只好“高卧”。可是登名楼,观天下,历史的兴亡悲欢一齐涌上心头,自己又难以平静。
然而往下一看,却又见有人卸风帆、系缆绳了。以此轻轻暗示,已被罢官的自己也将要
这样回家了。全词文势跌宕,含蓄婉转,表露了词人起伏的心潮和深沉的悲愤。
【赏析1】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
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
动的写照。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
溪楼正当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颇非容易。作者紧
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作了全力的刻画,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
似剑铓”的山。而剑和山,正好融和着作者的人在内。上片一开头,就象将军从
天外飞来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写
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作者生当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
州的怀抱,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
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
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后焕为丰城令,
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华诛,
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作
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
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
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
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换片后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烹炼之工。
这是以柳宗元游记散文文笔写词的神技。从高峡的“欲飞还敛”,双关到词人从
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地退下来的悲凉心情。“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
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
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
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
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赏析2】
这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
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
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一个
爱国词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同时也很自然地要联想到
传说落入水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一
把能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
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着,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
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一的、强大的爱国抗金力量,这中间是会遇到
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
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
势分不开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
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
因此,在指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
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这是一首登
临之作。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
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
要矛盾之点上。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
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万里须长剑!"也就是说,
要用自卫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来消灭人侵之敌。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
的传说。这里的宝剑既指坚持抗敌的军民,又是作者自况。这是第一层。从"人
言此地"到上片结尾是第二层。作者通过"潭空水冷"、"风雷怒,鱼龙惨"来说明,
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
下片换头至"一时登览",是第三层。正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
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词人才产生"不妨高卧"这种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
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
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
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
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
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最长也
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
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
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
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
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
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
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
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
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
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着夕阳
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
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由
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
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20:5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69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