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关于家乡春节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1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
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
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
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
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
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
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
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
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
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
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
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
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
赏罚。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
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
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
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
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
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
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
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
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
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
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
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
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
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
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
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
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
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
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
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
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
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
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
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2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
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
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
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
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
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
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
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
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
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
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
“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
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
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
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
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
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
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
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
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
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
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
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
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
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
光大。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3
五千年云卷云舒,五千年斗转星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
家庭中蕴藏着许多“举世宏伟”民俗文化,春节民俗无疑成
为这里面的大话题。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进我的家乡——礼
县,去探个究竟。
进入腊月,我们这里的老老少少就开始期盼着新年的到
来。大部分家庭里边都喂着肉猪,大概腊月初八前后就要杀
掉它,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一个重头戏。说到这,我们还流
传着一句童谣活着叫它小曲吧!“腊月八,眼瞧花,还有二
十二天过年呢!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啃娃娃……”因此大
多有条件的家庭在三、四月份都要到集市上去买头小猪崽来
喂,到了年底杀了让其来扮演这出重头戏。
过上半月,小年也差不多就到了。在这期间当然还有很
多事情要去做呢!诸如收拾屋子、给孩子买新衣服等等。小
年的晚上我们这要送灶王爷的,还有一个俗称是说灶王爷要
上天呢。反正这些老祖宗手里的东西我暂时是搞不太清楚
了。今天家长会在集市上买来灶糖,晚上烧香点蜡的时候给
灶王爷献。过不了会儿,小孩子们就会争先去取下来自己吃。
这样小年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随着年味的越来越浓,人们也越来越忙了。三十的一天
就忙着写春联、贴春联。到了晚上,毫无疑问全家人在一起
包饺子吃,据说会在饺子里面包上面额不等的硬币,如果某
个人吃到它的话,以示来年的好兆头;所以吃饺子的时候全
家人会非常的热闹。年夜饭吃完后,妇女就收拾厨房,男子
去烧香点蜡,开始“接先人”,具体怎么回事,我了解的也
就只有这么多了。之后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畅谈心声。现在
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重起精神文明了,这是社会
发展的重要象征。
经过漫长的一月的“折腾”,新年也就随之到来了,大
年初一早上家里的妻子和女儿会一块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以
示来年的好运势,吃完之后就是非常热闹的迎喜神了,鞭炮
声、台鼓声,各种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一应俱全表演起来,可
热闹了。但是这里问题着实不少,有不少人把这样的习俗早
已抛之脑后了,搞不懂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是因为他
们太现实,不在乎这些表面上华而不实的东西?即便是如此,
他们只顾着“掰长城”,也就是打麻将赌博,虽然小赌怡情,
大赌伤身但是他们不会顾那么多,靠那些东西去赚钱?这样
可以吗?赢了的.人又能怎么样!说着说着就远了,不过我只
是实话实说罢了!初一完了之后,和平常时间就没什么区别
了,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呢?
过了几天,大概初八开始到十三,大伙就开始准备春节
的另一重头戏了,即社火活动。由指定的一届社火会成员四
人来操办,全民参与,用四五天的时间来糊龙、船、毛驴、
狮子、牛娃,还有装身子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十三晚上八点
左右开始演出,共演三个晚上,顺序依次是狂龙、秧歌、花
棍、牛娃、毛驴、狮子、耍拳、渡船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村
的这一系列装扮都是人工制作的,一代代相传,少说也有半
个多世纪了吧,这应当是一大特色。每年外村的人前来观看
的人也不少,颇受邻村的欢迎。以前我小的时候,就这么十
几项活动也能进行两个多小时,
但近几年只进行一个小时多一点,也说不清什么原因,
就我个人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1、老一辈演员现在岁数也大了,大多都已退休,或不
愿意再去演,把它淡化了,新的演员缺乏演技,无经验,演
出时间缩短;
2、人员的流失,大多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返乡,还有儿
童进城求学,上课时间太早而无法去出演;
3、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淡化社火活动,这
包括村干部,社火会成员的不重视;4、资金收集困难等等。
至此,社火活动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个在全国各地都算是
一项重要的春节民俗了,其具体情况想必大家也都熟悉的,
我也就在这里不多废话了!我们这里的春节民俗活动也就这
么个情况,说了这么多你有没觉得大这另你小有震撼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并且身为历史(文化遗产)专业的学
生,深感背负重任之大!看到我们民俗当中的好多东西流失
了,我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在的人对精神文明的东西重
视不够,政府给保护这些民俗文化的投资力度不够也是重要
原因之一,民间无力支付保存和发展它的费用。因此应加大
政府对它的投入力度。当然民间人们也应从思想上根除对民
俗的不重视,这样的话,我们民间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不会就
这样散失。对我们当地的民俗遗产重塑当初的雄姿我还是挺
有信心的,我个人对今年我们村的民俗活动也贡献出了微薄
的力量,相信我们民间的这些精神财富在政府和我们的共同
努力下会发展的更加辉煌!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17:46: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62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