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定风波黄庭坚

更新时间:2023-01-19 17:29:21 阅读: 评论:0

试题研究2020语文答案陕西-动燃空气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简章)

1.反复诵读,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2.感受诗词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定风波》

1.诵读经典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

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

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

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因雨

具先前被拿走,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3.鉴赏诗句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释句: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

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

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却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释句: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suō),蓑衣,用棕制

成的雨披。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

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讲解: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

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闲适、坦然的心态。又引出下文“谁怕”(即

不怕)。

“竹杖芒鞋轻胜马”,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

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

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释句: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

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讲解:

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

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

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

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

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4.体会感情

《定风波》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

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二、《临江仙》

1.经典诵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宋代诗人。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

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

变,写下了这首词。

3.鉴赏诗句

上阕: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释句:

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

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讲解: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首先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

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点题,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

刘禹锡等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

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是说,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

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

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

自然。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

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

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

清婉、奇丽的画面,将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阕: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释句: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渔唱起三更”是

指渔歌在夜半响起。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

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讲解: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遭谪贬;特

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

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

个人急剧变化的情况。发人深思,启人遐想。

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

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闲登小阁看新晴”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句点

题“夜登小阁”,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

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的末了两句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

考。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

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古今多少事”五

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

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

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

于渔唱,表达了诗人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

4.体会感情

《临江仙》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

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一、文学常识

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

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

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

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

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

成,著有《简斋集》。

二、整体感知

1.《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

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

生理想。

2.《临江仙》这首词格调清婉明快,意境清新;行文工于构思,豪放中见深婉,简约中

见丰富,以寥寥数语概括了前后两个时期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心情。结尾句“古今多少事,渔

唱起三更”,将古今兴衰变幻之事尽付之于渔唱樵歌之中,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表现

了诗人豪迈旷达而又略显无奈的人生态度。

三、名句品析

1.“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

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上

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

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

贵的超脱精神。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

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

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定风波》中写词人顶风冲雨,从容前行既而推及整个人生的句子是:,

?。

2.《定风波》中描写雨过天晴的景象的句子是:,,

3.《临江仙》中点题,写明做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的句子是:。

,。

4.《临江仙》中词人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

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

(一)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6.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二)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7.“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8.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3.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5.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

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

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6.“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

“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7.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

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8.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

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

“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17:2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61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沁园春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