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简短文字范文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
5日。
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
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每年一到清明节,很多地方
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
辈,纪念战斗英雄。民间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风俗。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
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
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
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
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
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
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
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
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
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
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
2
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
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
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
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
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
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
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
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
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
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
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
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祭祀扫墓:
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
《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
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
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
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
3
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
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
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
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
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
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
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
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
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
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
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
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扫墓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
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
会失灵。
清明柳:
插柳,作为清明节重要的文化符号,历经唐宋元明清,
似乎一直没再衰微。这与寒食习俗截然相反。
在南宋的京城,清明时节,屋檐插柳已蔚然成风。
当时,家家都到西湖边上折柳,甚至把湖边柳树都糟蹋
得不成样子了。故有诗人感叹:“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
出城人。”
柳树属于杨柳科,泛指其中柳属、钻天柳属的500多种
4
植物。柳树也有性别,可分为“柳男”与“柳女”;柳花花序由
若干朵小花组成,被称为葇荑花序。
柔荑,在古时常被比作女子的手,赞其温软、细滑。《诗
经·硕人》中描述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美目盼兮!”
借柔荑喻柳树之花,可见古人对柳之爱。
每一朵柔荑小花发育成熟后,花内的小蒴果逐渐裂开,
带着种子的白色柳絮,便漫天起舞。
柳是我国的原生树种,另外,它也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
栽培最早的植物之一,甲骨文中就已有“柳”字。
古人为什么选择清明时节折柳枝插于门上呢?后人对
此解释不一,分歧颇多。
萧放博士有自己的见解。他以为,古人选择柳枝避邪,
主要因为柳树是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
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所以杨柳常常被用来作为春天
的标志。
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具说服力,也颇有实用意义。据载,
有的地方在清明时插柳条于屋檐,是用来预报天气。而这样
的说法正契合了古谚“柳条青,雨濛濛;柳条干,晴了天”之
说。
更有意思的是,柳叶也不输给柳条。夏秋时节,柳叶会
在阴雨天前变白,客串一把“天气预报员”。
节令食品:
5
冷饽饽: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中国北
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
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
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
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
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
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关于
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
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
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
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
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清明饼: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
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
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
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上
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
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
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
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
明前后,螺蛳肥壮。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
6
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
“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16:2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58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