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找规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
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
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找规律》教学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参
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找规律》教学反思1
《找规律》本单元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
与选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颜色搭配、路线选
配、队伍组配……让学生研究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初步学会搭配与选
择的方法,体会选配的规律及计算,是发展数学思考的载体,也有益
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研究简
单的搭配现象。联系实际问题理解“选配”的含义,学习不重复、不
遗漏地有序选配,探索计算选配方案总个数的方法。
本节课中我首先设置小明购买活动用具的情境,提出一个“可以
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个问题。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是有难度的,
之前我设置了一个坡度:提问“可以怎样选?”借助这个问题让学生
理解什么是“选配”。接着让学生有目的的探讨一共有多少种选配方
法?此环节通过生与生的交流,让学生明白不仅可以“先选木偶、再
配帽子”,也可以“先选帽子、再配木偶”。这样通过观察、猜测、
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打开了学生的选配思路,激发动手选配的热情,
构建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接着是用图形代替实物,连线表示选配,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
设计这个层次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
程。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局限于问题
的答案是什么,教育价值更体现在获得实际问题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
思想方法。这里用图形代替实物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等优势,还有
利于学生深入体会选配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步构建数学模型。
然后是找寻两种物体选配间的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并不是很困难。
因此在此环节中我有意设计了让学生分两组进行研究:一组研究2顶
帽子,8个木偶的选配情况;一组研究4顶帽子,4个木偶的情况;研
究了三组事例:2、3、6;2、8、16;4、4、16,这样学生比较容易
发现两种物体个数与选配种数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在得出两种物
体间搭配规律后进行验证。
本节课中在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去探索:
1、学生用学具摆一摆之前,教师给予学生比较明确的学习小提示:
就是要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选配方法。因为要不重复不遗漏地找
出所有选配方法,富有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的愿望。
2、研究两种物体的数量与选配方法的种数,这三种数量之间的关
系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或许有些学生在2、3、6的情况研究中能够
发现规律,但并不能仅仅从一个例子中得出规律,所以借助这个例子,
再研究2个例子,这样让学生在“找”中探究,让学生在“找”中思
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共识,悟出规律,让规律在学生的探究中内化,
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
3、练习的设计,本节课的练习设计重点突出生活因素,创设生活
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最后设计了衬衫与领带
的搭配,让学生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在这里考虑到思考的难度,设计了一个坡度,分别说出3件衬衫可能
的搭配方法,最后再说出选配方法的种数是12的可能性。
总观本节课,我努力通过课本中的主题图创设情景,为学生创设
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学生分工合作中,选一选,配
一配,培养孩子有序、有规律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找出选配的种数与
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中班《找规律》教学反思2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
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
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
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
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
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
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
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
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
“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
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
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
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
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
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
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
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找小婧房
间的规律情景。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
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
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
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
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
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
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
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
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
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
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
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
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A、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B、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C、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D、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
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
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
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
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课上下来,有成绩之处,也留下不少遗憾。
1、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
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
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
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
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
运用的熟练度。
2、导入时间太长,环节太多,影响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
3、教学环节要整合。第一种规律——“排头到排尾、排头到排尾”
的教学展开用是太长,“墙面、地面装修”与例题中的规律类似,限
于课件制作技术没有修改,在找、说规律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深化——
渗透周期问题,揭示“循环”概念。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的环节,
可以安排在例题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环运动规律之后,既能加深
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
进行自由设计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
呈现更多的精彩。
中班《找规律》教学反思3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
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目标一是: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一基本达成,大部分学生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但还有一少部分学生不能用
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二是:能找出生活中循环排列的规律
图形。这一目标达成效果不好,由于时间问题,只让学生欣赏了一些
有规律的图片,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有规律的的图形。
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
过让学生观察两排图形,发现第一排图形比较容易记住,因为第一排
图形有规律,让学生复习旧知,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讲解新授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先观察聪聪家的墙面设计,先让
学生找到墙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图形,刚开始学生只说出了图形
的形状,而没有说出颜色,后来,我就提醒同学们说。要说出生么颜
色的图形,这时同学们能够说完整。然后让学生观察墙面上的图形排
列有什么规律时,我直接让学生四个人一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
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的小组,问学生找到了那
些规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斜着看的规律,这是我及时提醒
了他们,让他们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样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醒下,
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但是在小组进行汇报的
时候,我发现学生用语言描述起来不较困难,让学生说的较少,针对
循环规律应让学生多说。讲完墙面的规律之后,只是我应该总结出循
环规律的概念,但由于课堂上比较紧张,这一点教师应该总结出循环
规律的概念,结果放到了学生说出地面颜色的规律后面一块总结了。
在设计练习时,第一题和第三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但是到第二个练习时,大部分学不能找到第四组图形该画什么,因为
这一题是把最后面一个图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讲解墙面
和地面的规律时,让学生倒着看,会发现也是把最后面一个移到了前
面,如果在讲墙面和地面时给学生指出来,对于第二个练习就没有难
度了。然后让学生生活中有规律欣赏图片,本来欣赏完,准备让学生
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但由于时间,直接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了。
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展示。
中班《找规律》教学反思4
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
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
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
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
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
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在教学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
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
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
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
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在逐个呈现彩旗、彩花、灯笼、小朋
友排列的队伍图时,没能清楚的引导学生在找事物规律的时候,只要
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组一组重复的出现,如果是,
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找规律的方法不能
完全掌握。另外就是没有全面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实施多元
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完善自我,找出不足,
及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中班《找规律》教学反思5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
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
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
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游戏贯穿于课堂始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先是全班学生合唱一首儿歌《小星星》,轻快的歌声引入,再用
同学们非常想得到的奖品智慧花入手,从动作、图形颜色的重复排列,
引出课题找规律。接着围绕“装扮联欢会的现场”这一主题,将学生
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
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
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猜一猜
等教学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
还有让学生创造规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表演规律,课堂学习氛
围空前高涨。玩中学,学中玩,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孩子
们的学习轻松又快乐。
2、探究性、活动化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
形的规律,声音的规律,动作的规律……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
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
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
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
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融品德教育于数学课堂中。
生活中处处存在规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规律,感受数
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述规律,孩子们的思维得
到了升华,并从孩子们的回答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学生
找到了红绿灯、斑马线都是有规律的,适时教育学生过马路时要遵守
交通规则;学生在欣赏规律美时,当课件播放到叔叔齐步走的图
片时,适时教育学生要向叔叔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
时,也收获了精神食粮。
本节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趣味中观察、猜想、欣赏,
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有趣的数学,更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15:5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57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