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平时作业:
40
%
期末考查:
50
%
平时考勤:
10
%
注:随机三次点名未到者,
0
分处理。
金钱可以买到房子不一定买得到家;
金钱可以买得到婚姻不一定买得到爱情;
金钱可以买得到钟表不一定买得到时间;
金钱可以买得到药品不一定买得到健康;
金钱可以买得到血液不一定买得到生命;
金钱可以买得到注目不一定买得到尊重。
如果不懂情商,从现在起,我们宣布,你落伍了!
美国《时代周刊》
定义:
简称
EQ
,(
EmotionQuotient
)又称情绪智力或者情绪商数。
它是指一种情绪的智慧,是一系列与人的素质有关的情感心理素质和处理情绪的能力。
案例
:
人生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1995
年
7
月
29
日,
40
岁的意大利探险家蒙塔尔只身下到一个
200
米深的洞穴,独
自生活一年。洞穴里设施完备,有足够的食物,有卧室,卫生间甚至一个小小的植物园,
但没有人事纠葛。一年后,当他出来,体重减轻了
21
公斤,脸色苍白,反应迟钝,弱不禁
风,大脑混沌,情绪低落,说话结巴,很多词汇都忘了,与原先的他判若两人。后来他说:
“我一个人在洞中生活,孤独得快要发疯甚至好几次都想到自杀。我现在明白了,人生的
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正确看待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助推器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营销大师卡耐基先生,曾经提出这
样一个公式:
成功=
15%
的专业技术知识+
85%
的为人处事。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功,
15%
依靠专业技术知识,
85%
依靠为人处事的技巧。
协调好人际关系能让个人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肯定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人的心理保健,促进心理的健康
我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社会中……
(二)对社会对集体的意义:是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
1.
人际交往是构成人类社会整体存在
.
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
2.
处理和协调好人际关系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
提高工作效率
.
完成群体目标的重要保证。
3.
改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
(二)几种错误的观点:
1.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他人底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吃的是自己享用了,不可简陋;穿的是给别人看的,不必太在意)
2.
搞好人际关系就是要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实在令人鄙夷
思考:拍马屁是否应该提倡?
做人十诀,也是人际关系成功的十大要领。
一表人才,两套西装
三杯酒量,四圈麻将
五方交游,六出祁山
七术打马,八口吹牛
九分努力,十分忍耐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定义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
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这条定义强调了两点: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1.
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
.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生在世无非是处理两大关系:一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向自然索取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以谋求相互间的沟通
.
理
解
.
和谐
.
配合,从而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有效的向自然施加积极的影响。没有人际交往,
便没有人类社会。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它是人们的存在方式。也正如马克思
所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
交往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际交往是个人发展的需要,离开
了人际交往,人的心理就不能形成与发展。为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
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它人的发展。”
案例:一个人究竟能单独呆多久
?
心理学家沙赫特在
1959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
他设计了一个封闭的房间
,
里面
有一桌
,
一椅
,
一床
,
一马桶
,
一灯
,
除此之外
,
没有其他物品
.
三餐有人送
,
但不和里面的人接触
.
报
酬非常丰厚
,
而且呆的时间越长报酬越多
.
有
5
名大学生参加此实验
,
其中最短的一个人呆了
2
个小时就受不了
,
要求放弃实验
;
最长的呆了
8
天
.
在衣食无忧而且还有可观报酬的情况下
,
为什么还要放弃实验呢
?
一个人单独呆在封闭空间里如此令人难受吗
?
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
.
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人际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区别:
公共关系研究的是:组织与组织
.
组织与社会
.
组织与消费者或服务对象(包括媒体)、组织
与员工的关系。
人际关系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也包括你与你自
己的关系。
特别强调你与你自己的关系
你与你自己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只有能够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以期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情绪常常很不稳定,不是有意表现优越,就是相当自卑,自己和自
己相处不好,就很难很好地与别人相处。
真诚地肯定你自己;真诚地爱你自己,喜欢你自己;真诚地接纳你自己;
善于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既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但又不能
放纵自己的缺点,要让缺点转化成自己的优点;
要善于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
,
不要自卑;
自信而不自大,自爱而不自恋
家庭作业:
探索活动:认识人际关系中的我
父亲眼中的我
母亲眼中的我
兄弟姐妹眼中的我
朋友眼中的我
老师眼中的我
同学眼中的我
现实生活中的我
理想(期望的)我
二、人际关系的实质
人际关系
(
除与生俱来的血缘
.
亲缘
.
地缘关系外
)
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是人
的本质的表现,是人的本性的要求。而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
需求。物质关系
.
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1.
血缘关系是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
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亲属关系。它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
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中国《婚姻法》规定,三代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人的血缘关系包括;直系血亲、旁系
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直系血亲是指与自己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由
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旁系血亲是相对直系血亲而言,它指与自己具有间接血缘关
系的亲属,即直系血亲以外的
.
与自己同出一源的血亲。如,自己与兄弟姐妹及其伯
.
叔
.
姑
.
舅
.
姨之间就属旁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系指同源于祖(外祖)父母的旁系血亲。如侄
(女)
.
外甥(女)
.
堂兄弟姐妹
.
姑舅表兄弟姐妹
.
姨表兄弟姐妹等。
中国计算亲等的办法是以血亲之间的世代来计算,一辈为一代,如与父母为两代,与
孙子女为三代;计算旁系血亲时,依据相互间的同源关系确定,如同源于祖父母的堂兄弟
姊妹和姑表兄弟姊妹为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同源于外祖父母的舅表兄弟姊妹
.
姨表兄弟姊妹
也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血缘关系
要计算两人的的亲等关系,要先找出双方的同源直系血亲,再就双方与这一血亲的代
数取大舍小。例如,计算己身和堂兄弟姐妹之间的代分,首先找出双方的同源直系血亲为
祖父母,从己身上数至祖父母为三代,从堂兄弟姐妹上数至祖父母也为三代。两边均在三
代以内,则断定堂兄弟姐妹是自己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2.
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
(
1
)奴隶对奴隶主的依附关系:世袭和归化
(
2
)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3.
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
宗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其主要精神为“嫡长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
准绳的“遗产
(
包括统治权力
.
财富
.
封地
)
继承法。”实际上是以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
随着社会发展,漫长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并最终确立了父权在
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太古先民“知母不知父”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父权家长制家庭普
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在诸妻中分别嫡庶。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
.
嫡
子,即正宗之意。庶,旁支也。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等级差别为准则。
案例:窦皇后
1.
太子李建成
2.
秦王李世民
3.
卫王李玄霸
4.
巢王李元吉窦皇后
贾宝玉
;
贾环——赵姨娘
(
一
)
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利益绝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而是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人们相互交往,建立
某种人际关系都是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
.
一定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
(
二
)
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除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人际关系,其建立的基础是利益。
1
.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人类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2
.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
.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
4
.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
即便是血缘
.
亲缘
.
地缘关系,也脱离不了利益关系。
(
三
)
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人际关系从其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非对抗性的
.
积极友好的交往关系和消极对抗性的人际
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维度是分类的有组织的层次结构,或称为级别。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
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尊卑与亲疏的表现非常明显。尊卑有序,在中国农村,更是人际交往的突出特点。
四、人际关系的特点
(
一
)
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首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
的。
第三,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
.
更强化。
(
二
)
历史性
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
三
)
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客观性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第一,人际关系的确立条件具有客观性。人际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人际关
系的主体——人;人际需要;人际接触或互动。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二,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客观性。由于人的生产而直接形成的人际关系有:家庭关系
.
亲
缘关系
.
地缘关系等。
第三,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迅猛异常
.
波及面极广的人一机一人互动的新型
人际关系——网际关系。
3
.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
四
)
情感性
情感是人际交往的动力系统。在人际交往中,人的情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结合
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结合性情感具有积极性,促使人们互相接近
.
吸引
.
接纳
.
沟通
.
理解等。分离性情感具有消极性,使人们互相疏远
.
脱离
.
回避
.
紧张
.
不协调等。
著名心理学家
P
·贝尔斯曾提出把人际间的相互影响分为
82
类,后归纳为
4
个方面:
在人际交往中,结合性情感越强烈,分离性情感越薄弱,交往程度越高。反之,结合性情
感越薄弱,分离性情感越高,交往程度越低。
(
五
)
复杂性
(
六
)
变动性
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是能动的主体,人际关系随着交往主体态度的变动而变动。
如亲密一疏远一对立;或和睦一矛盾一分居一离异。
(
七
)
网际关系新特点
网际关系,是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
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如多维性
.
全球性
.
虚拟性
.
不确定性
.
非中心化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15:5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5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