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言绝句。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
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
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
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2.文言文(1篇)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
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赏析: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
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
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
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启示: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
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主要批评: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的事件当
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是讽刺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想有回报的
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
揭示道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
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
留下终身遗憾。
3.《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
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
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
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
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
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
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4.《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
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
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
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
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
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
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
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
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
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
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
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
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6.文言文(2篇)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
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
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注释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溺:溺水,淹没。故:因此。堙:填塞
故事: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
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
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
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
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
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
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
6.《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7.《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6.供:从事,参加。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
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
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
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
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
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
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
意趣横生。
8.《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
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
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9.《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翻译: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
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
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
困难之中。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此词的
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来言志,鼓舞广大的无产阶
级人民群众,鼓励他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的这首
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
《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10.《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1.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
夜继日焉。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
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
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期间。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
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有一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此诗就作于此。此时正值元末
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借梅自喻,感慨之下作
此诗。
12.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
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磨针溪是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
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
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
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注释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世传:世世代代相传。成:完成。
去:离开。逢:碰上。媪:妇女的统称。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感:被......感动。
还:回去。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氏:姓…的人。
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
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
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13.《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意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敲的响声穿过树
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赏析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
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
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14.《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
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
腔。
注释
⑴陂(bēi):池塘。
⑵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没。寒漪:带有
凉意的水纹。漪(yī),水波。
⑶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⑷腔:曲调。信口:随口。
1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
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
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
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
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
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
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
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
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
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
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
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6.《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译文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艳。
17.《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
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18.《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
天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19.《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
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
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赏析: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
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
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
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20.《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
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
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
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
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
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
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21.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
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
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
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
祖。
2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
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
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
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
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
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2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
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24.《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
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
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
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25.《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
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
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26.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
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
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赏析: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
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27.青玉案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
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
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
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
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词的上阕描写了元宵佳节时,小姐们过节的情景。她们涂脂抹黛,打扮得花枝
招展,可是,作者真正要找到人,却不在他们之中,是一个超群脱俗、与众不同、不
屑名利的姑娘。这个人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宝马雕车”、灯红酒绿指的是那黑
暗的官场,作者不愿与她们同流合污,所以官场失意,但他仍然孤高淡泊,所以,一
首《青玉案元夕》实际上是通过元宵节的繁华与意中人的超群脱俗而反映了作者自己
不愿趋炎附势的清高。
2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阅读:《定风波》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
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
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
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
“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
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
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
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
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
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
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
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
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
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
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
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
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
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
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
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
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
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
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
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
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
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
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
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
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
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
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
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
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
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
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
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
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
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
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
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
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
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
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
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
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
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14:1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52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