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描写乡愁的诗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一: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
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
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
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
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
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
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
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
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
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
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
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
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
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
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
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
“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
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
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
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
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
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
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
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
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
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
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
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
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
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
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
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
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
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
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
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
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
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
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
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
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
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
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
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三、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
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赏析二:
中华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浓浓的愁绪也能表现得异常凄美。中华民族是个多
情的民族,即使远在天涯,也时刻深深眷念着天边的故土。当多情与浪漫相遇时,于是,
便会泛滥出诗——无止无息的诗。
情是这世上极抽象的词汇,总是有着,却又总是看它不见,总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
到它。在思乡愁情袭来时,“月”成了中国人的最爱,由“月”而勾出的诗便多了起来。
而余光中对着悬挂了无数个日夜的思乡的明月,却浮现出“邮票”、“船票”、“坟墓”、
“海峡”四个意象于读者眼前。当我们感念“天涯共此时”的一刹那,这四个意象果真让
人觉得,故乡就在眼前——更近了,也似乎更远了——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这真的便
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乡愁”了。
“乡愁”是痛苦的。“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母
亲”,现在又多加一个“爱人”,随着岁月的迁移,这与故乡有关的思念也在逐渐地增多、
加重。不论是生养的血缘,还是缠绵的爱恋,当它终归化为亲情的时候,当这亲情生生地
被空间拉远了的时候,愁苦便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然而,毕竟这时的愁苦还可排解。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终可传去我们彼此的思念,并最终拉近这空间上的距离。
于是,在诗中,愁苦里我们享受到了幸运与幸福……
岁月在更迭,乡愁在加深。而当乡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坟墓”之时,痛苦中又隐现幸
福的“乡愁”里,却变得肝肠寸断、撕心裂肺。明明是“矮矮的”,明明是近在咫尺,但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生死两茫茫,在这只须稍稍抬起脚便可逾越的“一方矮矮的
坟墓”前,生与死的墙却是那样地高,那般地厚——触目可及的“近”却又是那样遥不可
及的“远”。余光中竟让读这诗的每个人一下子又找回了自己——或是若干年前,或是若
干年后,那个立于坟前的人定然就是我们自己。无须刻意,一幕又一幕便溢了出来,仿佛
与“小小的邮票”和“窄窄的船票”相关的记忆瞬间四溢而出,占据了每一颗此刻均已早
就变得空荡荡的心。这是无法接受与承受的,然而生老病死,轮回使然,这人力所不能及
的自然之法则又迫使我们不得不接受,也不得不承受。尽管带着剧烈的疼痛,但当乡愁化
作“一方矮矮的坟墓”的时候,人力已显得微薄,天命却又是威严得那样地无法抗拒。
尽管无法如“小时候”、“长大后”那样得以排解而幸福,但这愁苦毕竟该顺理成章
地被自然释怀。如果说这种乡愁之苦也可排解的话,那当它化作“一湾浅浅的海峡”时,
便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去排解、消逝掉了,更是无法接受和承受了。
不错,与“坟墓”这一意象幻化而出的那个“乡愁”相比,二者何其相似啊。同样是
近在咫尺,却又同样远隔天涯;“矮矮的”,“浅浅的”,同样举步可越,却又是同样无
缘亲近。但这又分明是不同的。生死的时序自然非人力可改变,但这眼前的相隔岂是上天
的安排!当我们捶胸顿足地痛恨于双手无法使距离拉近时,却又为何亲手残忍地人为拉远
着这上天原本已拉近的距离!自然的运转,体现的是深沉与威严。人力的对抗却体现着可
憎与愚昧。面对这样的乡愁,这苦与痛,分明伴生着强烈的困惑与愤懑……
《乡愁》,收回凝望的遐想与沉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
在”……随时间的前移,伴成长的变迁,这条与生命牵系的线,竟串联起了“我”生命中
全部的“乡愁”。在工整比对之美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了这愁情由浅及深,由窄而广的变
化之美。这是一种深沉,亦是一种升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12:3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47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