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
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我
抓住中心句“我恨快乐,也很害怕一一这种窃读的滋味。”引导学生去理解、
体会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让学生受到热爱读书的
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主要把握这几方面进行设计、组织教学的。其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品
读文章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窃读”滋味的动作心理描写及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
知识的渴望,并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受到了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了
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学生只停留在了知道哪些是动作描写,哪些是心理描写,如何对人物进
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进行准确生动的心理描写,怎样将学到的描写方法学以致用,怎样
迁移到学生的作文当中这一点感觉还是指导得不够到位,有的学生还是没有掌握这些描写方
法。
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
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
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
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
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三、《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教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后,我感触颇深。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一一走遍天下书为侣。
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
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教读课文时,我采取了和学生聊天的方式作为开头:“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让同学们
去环游世界,请想想,你会带些什么?”学生们抱着这一问题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同时,在热烈的讨论中,了解了在作者心中,读书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肴,就如与朋友交谈、与亲人
见面,使人回味无穷,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以书为伴的道理,领悟到了
作者带书旅行的快乐。这时我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
上的共鸣。
从文中找到,作者说读一本书就可能会读上一百遍。学生又不能理解了,又的甚至说,早厌烦了。
那到底会不会这样?文章后来又把书打了两个比方。反复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
每日回家,谷底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慢慢学生似乎接受了作者的观点。还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对和朋友的每一次见面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每天回家
有没有发现家带给你的不一样。
有了体会之后就该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了。文中介绍了很多种读同一本书的方法。读过
后,学生惊奇地在那说着自己以前怎么从来不知道读书还可以这么读。都说自己以前不算读
书只算看书,只是看了一遍就算读完书了。学了这篇课文对他们帮助很大,将来也能这么读
书了。
不足的是在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展开想象“书像什么”这个问题时,我的引导没有很好地
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要是能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素材,通过反复地朗
读分析,让学生理解这样比喻的依据,找到二者之间联系,学生再想像“书像什么”就会显得简单
多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课讲完了,但我要把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化作他们的行动。对大部分只喜欢看
电视而不愿多读书的同学提出倡议:倡议全班同学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合理安排时间,
减少一些看电视的时间,力争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在综合实
践活动中,我又充分发挥同学们做的书目的作用,让同学们传阅每人的书目,开展“互借互
读”的读书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读书的空间。
这节课使我深刻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园地。我是引领者、点拨者,应让学
生多谈个性化的见解、感受,这样的课堂真正是学生的乐园。
四、《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我的“长生果”》一课,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通
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
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
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本节课,我没有讲得太多,词语没用我去解释,让学生联系上
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少而精。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
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
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
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那么课堂教
学将是一种途径,或者是一种引导。
五、《梅花魂》教学反思不足一:朗读不够充分。
在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同学们围绕要求展开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开始了学
习,可是由于我急于让孩子们进入下一环节,当我让学生停止学习时,同学们有一小半还未自学完。
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分就削弱了孩子们学习的效果。
不足二:课件使用不够充分。
为了让学生对“梅花”及“梅花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在导入课文学习时我就播放了用多幅
梅花的图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乐的课件,同学们在惊叹梅花的美丽之时,对梅花开
放时的环境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但我的课件使用还不够完善,课后,我反思到应在课
的后半段应再用一次图片展示,也就是同学们理解了梅花魂是什么时再一次演示课件,让孩
子们在优美的乐曲声和美丽的梅花图的氛围中对“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华,使他们再一
次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梅花情有独钟,为什么身处异国的外公会对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让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也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很精巧,手
段很先进,但我们的教学过程总会有许多不足,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就必须时时从细处
着眼,从小事着手,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更加完美的境界。
六、《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
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优美,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备课时,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这个点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
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
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课堂教学后,我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觉得文本中的
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
说是很少的。其实,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
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在课堂教
学中,我的引导不够充分。
这一节课,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感悟比较牵强,没有能够真正读出
了其中的感情。学生听老师说,懒得去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后的课堂,要以学生的自
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
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一一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七、《鲸》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
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
法,对鲸的特点进行一一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
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
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回答问题举手不是很积极,对学生回答问题
的评价偏重于客观公正而鼓励的话语少些,教学活动忽略了学困生的参与和接受能力等等,这些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八、《松鼠》教学反思
《松鼠》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
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课文围绕总起句“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
欢”从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生育状况介绍了松鼠,突出了松鼠的讨人喜欢,课
文的语言不但准确、科学,但更多的是生动、有趣、传神,透过作者布封手中的笔,我们看到了一只
活泼可爱的小松鼠跃然纸上,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也是油然而生。
根据教参所说,课文主要是从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这三个形容词来概括松鼠各方
面的特点,但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我发现松鼠的外形特征是漂亮的尚能理解,但将它的活动
范围、活动时间形容成“驯良”和将松鼠“横渡溪流的智慧,有人触大树迅速逃跑的警觉,储食过冬
的的聪明”等概括说明了松鼠的“乖巧”则有些牵强了,况且“驯良”和“乖巧”
这两个词的界限也并不十分明显,除此之外,课文的条理性不是很强,比如松鼠的各方面习
性是穿插在各个段落当中,如“进食”这一习性就穿插在了“外形”这一自然段中。
九、《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一一启示。问题一:从
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
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
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
教育。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
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学生理解
得都很深刻。
因此我觉得对于一篇较长的文章,在备课时能遵循一些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设计一些
牵一而发动全身的问题,课上起来条理清楚,课堂气氛和谐!十、《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
思
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给了我们人生极大的启示。这
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一一条
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
意。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
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
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
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十、《落花生》教学反思
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
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
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
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
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
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
自己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己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
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
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
样很长…..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十二、《珍珠鸟》教学反思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
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依靠的是信赖”;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多么
美好”。我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
通?……如果用心去做,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
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作家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毕竟,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通过现代
信息技术展现的丰富表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入之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看幼鸟、成年鸟的生活照片,通过图文对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找出描写珍珠鸟可爱、表现人与鸟相互信赖的句子、词语,感知语言
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最后,通过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组图片,让学
生进一步加深对“信赖”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整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
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课上的提问过多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过多的品读、让学生自读自悟
又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两者如何协调值得深入思考。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12:34: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47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