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清明节各地习俗大全
山西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
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
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
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
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
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
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
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
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
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
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
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
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
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
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
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
火”。
福建清明节习俗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
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
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
(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
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
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上海清明节习俗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
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
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
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
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
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
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对上海人而言,青
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河北清明节习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
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
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
挑菜、簪柳。有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温州清明节习俗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
也有人称为清明饼。
绵菜是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
时节才会有的.做绵菜饼可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去地里采摘绵菜,(绵菜
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
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
来捣年糕用)捣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
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
后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这里最常见的就
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抄好,等馅冷了就
可以包了,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
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
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
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
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
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
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
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
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
病。
湖州清明节习俗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
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
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
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
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
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
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
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
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
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
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
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
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
合“清明”之“青”。
美国华人清明节习俗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
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
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纽约华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过清明节的不同方式。在这一天,
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
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清明节扫墓成为华人联络感情、增加
交往的社交场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也往往会通
过书信和电话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美国华人虽然远离故土,但许多人都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
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方焰指出,纪念华人传
统节日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增进海外华人的交往和团结。
新加坡华人清明节习俗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周末,在通往新加坡郊区坟场、骨灰
瓮安置所和庙宇的道路上,总会出现连绵不断的“车龙”和熙熙攘攘
的人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华夏子孙一样,新加坡华人不会忘记在清
明时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慎终追远”。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
人会举家出行,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
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20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
在清明节前,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家乡
过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
先。
一些华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
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
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
统。
清明习俗之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
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
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
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
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
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
特色。
清明习俗之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
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
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节各地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
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
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
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
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
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
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
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
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
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
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
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
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
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
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
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
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中国的汉民族,祖先观念非常浓厚。这恐怕与起源于农业文明,
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有关,也与儒家思
想观念有关。因此,两千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汉民族传承不
息的特有文明。
乌丙安教授指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
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
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乌丙安举例说,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
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
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
味”的说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游时,还逐渐加入了荡秋千、放
风筝、踢球等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11:3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44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