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字经》中这十个典故,实为教子良方
《三字经》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
年的历史。因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点而家喻户晓。
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以下十个典故,放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也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
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
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
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
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
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
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
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
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2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
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
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
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
的灯光读书。
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
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
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
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
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
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
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
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高考加油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
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
小的。
3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
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
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
散文家。
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
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
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
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
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
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
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
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
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头悬梁”——《孙敬悬发》
4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
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
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
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
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
续读下去。
“锥刺股”——《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
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
上了回家之路。
回到家以后,家里人都不愿意搭理他。苏秦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
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
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
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
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
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9:3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39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