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更新时间:2023-01-19 09:16:10 阅读: 评论:0

数学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无论的意思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慈善捐款)

1/18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

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教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学3.边

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目会词句的含义。标4.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感

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重面。点教学想象课文

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难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

奇景象的。点第一课时教学标具准备教学设计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入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假设雷,

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

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

出示2〕分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钟潮〕导设计意图【设

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

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

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目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

文章结构。教课件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读后释题课题《观潮》的

“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欣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

指导。〔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

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

〔bēnɡ〕,新防止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课注意读准确。教

〔2〕书写“潮、据、堤、阔、盼、滚、学顿、逐、渐、堵、犹、崩、震、霎、

余〞〔课〔件出示5〕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

半部不要错写成“雨〞。③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天下奇观: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分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钟壮

观的景象。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

2/18

江面。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山崩地裂:“崩〞

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们称颂,同时,

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气氛,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

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根底上去开展教师指导,

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稳固学生对

字词的掌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震

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

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假设隐假设现:假设,好似,仿佛。隐:

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

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漫天

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风

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三、再读课文,理

清段落。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

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课件出示9〕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

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第

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第

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写观潮的经过。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四、合作交流,反响检查。1.抄写本

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提供两

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

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分钟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

示11〕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霎时〔shàsà〕屹立〔qǐ

yì〕人声鼎沸〔dǐnɡtǐnɡ〕...二、看拼音写汉字。cháotóuzh

újiàndùnshíkāikuò()()()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宽阔辽阔1.我家门

前有一条〔〕的街道。2.我们的国家地域〔〕,物产丰富。平静宁

3/18

静3.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4.海滨的夜色多么〔〕,

多么美丽!【答案】一、shàyìdǐnɡ二、潮头逐渐顿时开阔三、

1.宽阔2.辽阔3.平静4.宁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具准备教学设

计导入〔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横贯江

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课件课件1.重点学习课

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

壮观,指导背诵。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

山的思想感情。〕分钟漫天卷地霎时屹立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教

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

吧!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那么潮来之前

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学习第2自然段段,

体会:平静、人山人海〕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1〕

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

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

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

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3〕全班交流,

深入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

响声,好似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

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

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课件出示15〕教

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消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

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

腾的,能表演一下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

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

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

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

话。】【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比照,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

感受课文中的新课教学〔〕分钟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

4/18

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刚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

话的声音就好似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学生答复,教师板书。〔板书: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理解“水天相接〞的意

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响?这个场面可以用

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

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

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

们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带着冲动的感情读。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

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③比

较句子〔课件出示20〕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

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

壮观。〕〔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指导朗读:多

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

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

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

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

读视野。】【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顶峰,引导学

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

步深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

赛读,最后齐读。〔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

写到:〔课件出示21〕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

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

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搏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

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

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自

5/18

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

塘江大潮来了!〕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设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教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

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

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

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管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

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

吗?〔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

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

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

天下奇观〕4.指导背诵。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

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刚读句子的时

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

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

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

隆的响声,好似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

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

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

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

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

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似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课件出示23〕②

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6/18

〔课件出示24〕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局部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

背〕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

潮的气势。〔课件出示25〕〔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课

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教师:同学们,这

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

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

给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

绍呢?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

意一局部进行介绍。〔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参加自己的一些

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4.让学生自主

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小结:听了你们的刚刚介绍,相信一定

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

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

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

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

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板书内容潮来前:

风平浪静人山人海顺序:远近观潮潮来时声音:闷雷

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天下奇观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

27、28、29〕一、比一比,组词语。提()潮()锯()

盼()堤()朝()据()粉()

二、词语仿写。山崩地裂〔描写声音〕风号浪吼

〔含有“风〞〕三、句子训练。1.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用加点的词造句〕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把比喻成

了。你来仿写一个和“潮水〞有关的比喻句吧!

四、根据课文内容答复以下问题。1.课文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7/18

这一天下奇观的,请排序号。〔〕A.潮来之时B.潮头过后。C.

潮来之前。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荡

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似大地都被震〔zhèn〕得颤抖

起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提水堤岸大潮朝阳锯子根据盼望花粉二、例如:

人声鼎沸鸦雀无声风和日丽谈笑风生三、1.例如:阳光洒在河面上,河

面亮闪闪的,犹如长长的锦缎。2.白浪水墙例如:潮水好似暴怒的狂狮,

汹涌地冲向岸边的礁石。四、1.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2.作者用

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

腾的形态特点;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

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

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学字词,自己划分段落,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学活动

中,效果不错。2.我还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尤其钱塘江大

潮的类文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非常积极。缺乏之处:我运

用视频播放的方法讲学生代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

对钱塘江大潮的自我感悟的表达,只是学生过于沉浸于视频中,不容易尽快进入

后边的教学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

积极推进类文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还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

象。【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欣赏钱塘江大潮

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

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

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

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

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

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钱塘潮:

8/18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

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

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

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外表海水

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

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外表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

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

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

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

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

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

高,好似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

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似门坎一

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

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

世闻名的钱塘潮。

课后作业

根底积累大稳固一、看拼音,写词语。

yījùkuānkuòcháoshuǐɡǔndònɡ()()

()()二、精挑细选。1.潮嘲朝

〔〕笑〔〕廷浪〔〕2.笼珑拢

合〔〕鸟〔〕小巧玲〔〕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2.形容隐隐约约。〔〕

9/18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4.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

像开了锅一样。()5.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响巨大或变化剧烈。

〔〕四、句子练习。

1.大潮钱塘江天下奇观被称为〔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似闷雷滚动。〔运用..加点词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条白线很快向

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潮头奔腾西去,

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阅读能力

大提升六、课文整体梳理。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和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想到了

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

七、重点段落品析。《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似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

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

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

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

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似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1.潮来了的时间是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声音的变化,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江面景象的变化,从

“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8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由“人声鼎

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间

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思维创新大拓展八、想一想,填一填。

假设你有时机去钱塘江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奇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内心所

想呢?

参考答案:

一、依据宽阔潮水滚动

二、1.嘲朝潮2.拢笼珑

三、1.人山人海2.假设隐假设现3.风平浪静4.人声鼎沸5.山崩地裂

四、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2.雪花飘飘,好似柳絮在空中飞舞。五、

42153

六、潮来时潮退后天下奇观七、1.午后一点左右

2.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似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江面风平浪静东边水

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多迫切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冲动

八、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它是大自然的奇迹,它不愧为“天下奇观〞“鹅、

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生教字。学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4自然段。目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

标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

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教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

象,体学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重验,

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点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

的想象,让画面浮现学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

悟、升难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具准备教学设计一、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

一起散过步导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入在一起时,你有什么

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

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

11/18

常在有分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钟戏,称为“走月亮〞。(课

件出示3)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计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课件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的生字

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

明白的地方。〔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

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到达全班师生集体正音。〕3.谈

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分析记忆字形。出示生

字“鹅、卵、俗、跃、穗、埂、烁〞(课件出示4)“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

“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新

2.书写指导。课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坑、洼、教填、庄、稼、俗、跃、

葡、萄、稻、熟〞(课学件出示5)〔指导书写:“淘、鹅、坑、洼、填、稼、

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

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指导学生按笔顺规那么写字,并注意学生分的

写字姿势。钟3.词语理解及运用。(课件出示6、7、8)淘洗:用水洗去杂质

和污垢,引申为保存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黄昏,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鹅卵石:指被流水

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运载:装载和运

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风俗:社会上长期形

成的风气、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汩汩:拟声词。

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浇灌:本课

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设计意图:通

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

多种方法来识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

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奇

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课堂小结及

拓展延伸〔〕分钟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课下搜集有关描

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设计

意图:激发了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10)一、

12/18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风俗〔súgǔ〕稻穗〔huìsuì〕二、

看拼音写汉字。pútɑotiàoyuèzhuāngjiɑqiānshǒu

〔〕〔〕〔〕〔〕三、仿写词语。

闪烁——闪闪烁烁〔〕——〔〕〔〕——

〔〕【答案】一、súsuì二、葡萄跳跃庄稼牵手三、

香甜——香香甜甜高大——高高大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

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

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听完这首歌曲,

你有什么体会?〔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

很幸福。〕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走月亮〕2.检查生字读音二、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1.读课文第1自然段,

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

的景象?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熟

悉的歌曲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

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导入〔〕分钟新课

教学〔〕分钟【设计意图: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

通过朗读体会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

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

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

〔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

地方?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

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

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

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第6自然段:引

13/18

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2〕你能想

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

色呢?〔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3.师:当

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

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快乐,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课件出示17〕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

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

并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

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设计意图:〔引导学

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

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

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

样的幸福、快乐。】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

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

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第

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

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

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似也在

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

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

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引导学

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

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5.背诵第四自然段。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同学们,你有没有

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

件出示18〕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

14/18

一篇谈感受。《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

《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分钟2走月亮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我〞和阿妈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美

好景色闻到:阿妈的气息浓浓亲情

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比一比,组词语。牵

〔〕填〔〕饿〔〕奇〔〕镇

〔〕鹅〔〕二、写出加横线词语的反义词。1.月盘是

那么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2.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

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三、我会填。秋虫〔〕

着,夜鸟〔〕着翅膀,鱼儿〔〕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四、

填一填。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

闪烁〔shuò〕烁的小星星,好似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阿妈在月亮下散步的幸福和温馨。【答案】一、

牵手好奇填写城镇饥饿白鹅二、1.黑暗僵硬2.平平整整三、唱

拍打跃出四、拟人教学反思板书内容成功之处:导课局部一曲《月亮

船》,激起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认识。缺乏之处:

通过教学,我发现个别学生在体会月夜的美时,想象仍不够丰富,朗读仍没感情,

这与他们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关。因此,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好情境,让大家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

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

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

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

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得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

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

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

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

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15/18

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

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作者介绍】

吴然,1945年生,云南宣武人。散文集《小鸟在歌唱》《小霞客西南游》《天

使的花房》分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图书奖、第六届宋庆龄儿

童文学奖,并有作品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和杨唤儿童文学奖等

多项。代表作品有《珍珠雨》《和花朵说悄悄话》《雪人胖胖》《太阳鸟》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

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

文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

走月亮:也指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

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吴地:指江苏、浙江、安徽省的某些区域。

课后作业根底积累大稳固一、看拼音,写词语。éluǎnshí

pútɑofēngsú()()()

二、精挑细选。明亮柔和1.月儿是那样(),月光是那样

〔〕。铺满洒满2.阿妈喜欢领着我,在

〔〕月光的小路上漫步。运载搬运3.阿妈,白

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许多新鲜的花瓣。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1.形容地面上下不平。〔〕2.形容光忽隐忽现。

〔〕四、根底积累大稳固。从文中抄写你觉得描写生动的两个句子。

1.

2.

阅读能力大提升五、课文整体梳理。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先走过

〔〕,看到每个小水塘里都抱着一个月亮。又走在〔〕听到

〔〕,看到了〔〕,闻到了〔〕。六、重点段落

品析。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

我和阿妈走月亮!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

16/18

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

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

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

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啊,我和阿妈走月亮……1.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小水塘〔〕的鹅卵石〔〕的花瓣2.作者描写

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3.想象一下“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巢、苇、罗〞等6个生字。学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目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

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标生写诗的兴趣。教学体会儿童丰

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重点教学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

生学写诗的兴趣。难点第一课时1.认识本课的字词。学2.通过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目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标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教具课件准备设计意教学设计

图教导入〔〕分钟新课教学〔〕分钟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课

件出示2〕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

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

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

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

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

牛歌〕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巢、

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课件出示3〕2.分小节读诗文。三、范

读诗歌,整体感知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

印象。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1.学生练习读,

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

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课

件出示5〕〔1〕读诗歌,品诗意。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

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

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

17/18

景〕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

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课件出示6〕〔1〕读这首诗,讨论

诗意。【设计意图:激趣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概括了

解了古诗内容。】【设计意图: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设

计意图:多媒体充分调动视觉器官,充分感受诗句的意境。】【设计意图:

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的意境。】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

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2〕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

地里睡觉童趣〕五、指导朗读,感受诗情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

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3.齐读。边读

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4.生谈自己的发现。课堂小结及拓

展延伸〔〕分钟板书内容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课件出示7〕秋晚的

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

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

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设计意图:检

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开展。】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归巢的鸟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白色的芦苇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比一比,组词语。渡()倦

()坐()度()卷()座()

二、读一读,想一想。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三、我会填。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2.花牛在草

地里坐,。【答案】一、渡河温度疲倦试卷坐

下座位二、1.鸟、斜阳、江面、芦苇。2.花牛在草地里睡觉。三、1.还驮

着斜阳回去2.压扁了一穗剪秋萝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诗歌教学的主要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

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

我清楚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

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

18/18

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

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

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

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

淋漓尽致。缺乏之处:但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

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来,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

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

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

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

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

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

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9:1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38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