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更新时间:2023-01-19 05:31:04 阅读: 评论:0

广西区考公务员试卷分布-一分等于多少厘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唯美女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朱胜利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

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

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

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

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

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

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

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

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

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

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

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

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

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

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

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

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

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

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

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

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

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

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12岁的时候,

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

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

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

课题。

3、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

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

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5组词语,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知道什么是租界吗?

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

——继续读。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惩处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

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过渡: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

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预设:

*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

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

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

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

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

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

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

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

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

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

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

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

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

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

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

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

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

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

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

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

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

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

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

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

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

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

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

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

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

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

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

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

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

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

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

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

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

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

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

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

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

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

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

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

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

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

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

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

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

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

做准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摘要: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一、揭

题导入。1、介绍周恩来2.试着读课文。二、初步

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1、学生

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

关:

◇人教:《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详细

◇鄂教:《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详细

◇从小立壮志,长大为祖

国>>详细

◇人教:25《为中华之崛

起而>>详细

教学思路: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

感情。

教学教路: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

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

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

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

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

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

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

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

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

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

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

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

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5:3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27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日落即景
下一篇:大年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