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15篇)
《观潮》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总体把握。
紧扣“天下奇观”。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导阅读方法。
1、多音字。(设计理念: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还要
与人文性完美结合,达到高度统一。)
2、默读浏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指导概括文章
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清文脉,按顺序给课文分段。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写作方法,
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4、检查学生美读课文。
(设计理念:朗读是理解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
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学
生对母语的亲近感,体验母语的音乐美、意境美!本文描写
潮来前、潮来时的语言形象传神,这么优美的文段,一定要
朗读,而且是动情地朗读,才足以尽兴!才足以表达出作者
和自己的澎湃激情!
另外,预习中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手段,是学生
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检查时,一定要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激
励性!鼓励学生热爱朗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三、熟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品味,熟读成诵。
(设计理念: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好文章中,一
词一句,韵味悠长。要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反思一下:我自认为设计得很不错。又自恋了,哈!)
第二课时: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
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三四自然段。
一、引入谈话。扣“天下奇观”
二、品读课文。(注意: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词语:天
下奇观。)
1、品读最喜欢的语段。(两部分)
(设计理念:一堂语文课,要有整体性。前面预习时,
学生已经理解了不少内容,再按步就班地上课,逐段讲解,
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何苦?不如,在此基础之上,直
奔主题,抓重点交流体会,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然后,在
教师指导下,改进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目
标的达成,是在生生相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合作
学习,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
动者!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进步、享受成长、享受成功的过程!
指导理解文章的方式:换词比较法、按原文填空法、省
略传神词句法、抓词品读法、拓展延伸法……
指导朗读的方式:范读法、多媒体创设意境法、引入情
境法、指名朗读评价法、直接讲解法。
2、略讲潮头过后。按原文填空。
三、回归整体,总结提高。
1、这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
2、编写导游词。
(设计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运用自己找的资料,
并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选出优秀的展示。学后运用,
不仅是语言的积累,也是再创造。)
3、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注意突出
“喜欢的”,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干
巴巴的,老师不喜欢,学生更不喜欢。)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定位】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
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农历八月
十八那一天,无数的观潮者会来到海宁市盐官镇观潮。江潮
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
盼着。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这个场面。
(观看录像。)
二、研读描写江潮的句子,体会江潮的雄伟、壮观
1、师引:那么,同学们,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吸引那
么多的观潮者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
(生答。)
2、好,请大家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你们做好下面几
件事:
⑴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
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把最吸引你的句子大声地读给
同学听一听。
3、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分小组学习课文。
4、交流:谈谈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观潮
者?你找到了那些吸引你的句子?
重点引导学生学好这几个句子:
⑴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谈谈这个句子哪里最吸引你?
(板书:出现白线)
②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从“水天相接”、“一条白线”感受
远看江潮的美。)
指导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
⑵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
面。
①谈谈这个句子哪里最吸引你?
(板书:横贯江面)
②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潮速度的快,并
指导他们能感情朗读。
⑶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
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
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
动起来。
①说说句子吸引你的地方。
(板书:白浪翻滚)
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结合观看录象,感受钱江大
潮声音之大,浪潮之高,速度之快,体会到钱江潮的雄伟壮
观。
⑷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
①说说句子吸引你的地方。
②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潮奔腾速度之
快。并指导感情朗读。
5、师小结:同学们体会得可真好,作者把他所看到的
江潮,按由远到近的顺序,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出来。让我们
再次来读一读课文,来领略一下钱江大潮那雄伟壮观的场
面。
(齐读上面4句话。)
三、研读描写观潮人的句子,体会他们对江潮的喜爱之
情
1、师:是啊,正是这千军万马般的钱江潮,牵动着无
数观潮者的心,所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会有那么多的人
来到海宁观潮,为的就是欣赏钱江潮这雄伟壮观的气势,感
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这种美的享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观
潮者的句子,并好好体会一下他们对钱江潮带有一种怎样的
感情。
2、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3、师:那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又何感想呢?
(学生自由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钱江潮这么壮观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
呢?请大家看一段资料。
2、出示有关文字资料和更多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出现白线
钱江潮横贯江面雄伟壮观
(人山人海)白浪翻滚
《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感情。
2、在文中学会生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能积累
和运用。
3、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
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课文3、4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
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那里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
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区别:
“观潮”与“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理解“天下
奇观”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检查生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观看录象。
四、突破重点,朗读感悟
(随机板书)
1、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水景象的段落。
3、自由读3、4自然段:
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仔细体会,读
出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中理解词句,读中感悟,读后
质疑,合作学习、交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读出真情实感。)
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
雷滚动。”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人声鼎沸”的含义,学学“闷雷
滚动”的声音。
⑵“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表演“人群沸腾”的情景,刚才这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
形容?
(人声鼎沸。)
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
⑶“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
色城墙。”
(读出壮观的感受,分组比赛读。)
⑷“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
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个别读──理解感悟──教师参与读──齐读。)
五、合作讨论,发现问题
1、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的?按什么顺序来
描写大潮的?
六、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1、看录象背诵3、4自然段
2、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2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
想说什么?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
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
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习、集体评议,
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平静
闷雷滚动风平浪静
天下奇观潮来时越来越响一条白线远
(钱塘江大潮)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近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声)(形)(序)
【资料收集】
潮:即潮汐。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收
地球表面的海水,使海水出现有规律的涨落的现象。
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前后
由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是一年中,地球离
太阳最近的时候,而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
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浪传播时受到
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潮头高度可达3.5
米,潮差可达8.9米,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观潮》教学设计4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
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
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
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
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
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
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
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
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
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
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
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
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
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
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
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
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
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
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
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
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
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
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
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
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
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
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
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
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
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
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
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
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
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
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
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
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
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
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
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
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
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
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
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
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
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
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
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
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
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
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
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
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
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
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
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
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
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
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
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
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
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
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
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
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
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
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
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
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
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
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
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
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
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
(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
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
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
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六、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10、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
《观潮》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
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
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
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
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
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
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
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
“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
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
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
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
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
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
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
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
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
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
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
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
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
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
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
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
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
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
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观潮》教学设计6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
诗人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
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
涌来时的雄伟状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
统领全文。潮水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
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水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
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
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
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
“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
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
诗人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
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
涌来时的雄伟状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
统领全文。潮水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
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水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
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
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
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
“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
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
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水之时”的所见、所闻、
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
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
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
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
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装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
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
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
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
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
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
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
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
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
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听到
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
课,教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
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
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
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
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
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哪些词最能表现潮水涌来时的声
音?”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
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
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
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
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
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
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
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
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
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
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
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
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
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
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
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
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
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
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
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
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
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
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
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
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长──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色──白色城墙──白色地裂
潮来后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
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
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
辅助了教学的实施。
五、小结
1、“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
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
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
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
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悟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
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观潮》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
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
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
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2、导语: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
ù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chōn
ɡ憧憬chōnɡ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
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
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检测上节课学习情况
【附:《观潮》日日清一
班级姓名
一、注音或写汉字
雷tínɡ()ménɡchōnɡ()()善泅()
如lǚ()平地僦赁()罗绮()憧()憬
二、解释词义:
既望()既而()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三、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2、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
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
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
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
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
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观潮》教学设计8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
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
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
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
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
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
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
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
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
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
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
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
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
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
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
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
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
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
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
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
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
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京尹(yǐn)艨艟(ménɡchōnɡ)乘
骑(jì)
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
ú)
鲸波(jīnɡ)罗绮(qǐ)僦赁(jiù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
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
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
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
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
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
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
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
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
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
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
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
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
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
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
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
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
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
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
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
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
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
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
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
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
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
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观潮》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
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
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
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
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
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
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
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
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
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
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
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
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
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
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
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
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
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
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学生展示。
⑵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
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
____人们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
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
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
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
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
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
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
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
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
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⑴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⑵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
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
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⑴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⑵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平静
江水涨七八米
⑶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
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__________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
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
此文,他是按_____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
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
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
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
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
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
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
对家乡的自豪感。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
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
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
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
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
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
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
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
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
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
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
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
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
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
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
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
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
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
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
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
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
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
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
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
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
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
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
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
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
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
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
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
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潮
远潮来前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
近潮过后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
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
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
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
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
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
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
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
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
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
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
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
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
积累下来?
⑴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
裂、浩浩荡荡”等。
⑵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
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
来时。却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消失在()。”
⑴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薄雾()的人群
()的潮水()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
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
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
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
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
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
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
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
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
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
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
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
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
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
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
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
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
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
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
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
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入文理解“观潮”
(1)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
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
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
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
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
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
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
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
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
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
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潮水的长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
告诉大家,好吗?
B潮水的高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
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
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
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
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
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
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
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
“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
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
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
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
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
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
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
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
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
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
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
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
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
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
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
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
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
“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
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
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
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
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
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
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
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
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
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
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
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
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
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
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
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
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
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
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
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
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
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
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
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
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
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
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
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
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编写广告语。
B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13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
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
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
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
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
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
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
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
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⑴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⑵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研读:
⑴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
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
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
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
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
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
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
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
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
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
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
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⑴《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
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
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
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
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
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
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
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
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
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
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
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
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
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
“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
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
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
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
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
“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
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
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
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
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
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
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
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
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
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
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
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
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
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
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
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
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
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
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
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
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
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
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
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
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
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
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
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
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
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
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
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
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
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
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
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
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
“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
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
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
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
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
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
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
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
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
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
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
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
“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
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
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
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
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
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
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
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
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
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
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
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
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
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
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
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
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
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
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
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
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
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
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
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
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
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
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
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
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
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
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
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
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
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
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
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
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
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
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
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
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
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
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
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
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
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
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
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
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
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
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
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
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
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
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
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
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
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
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
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
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
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
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
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
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
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
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
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5:2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27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