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更新时间:2023-01-19 04:50:21 阅读: 评论:0

小学6年级数学难题-一到十英语单词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敢不敢歌词)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精选8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1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都想给他或她最好的生

活。长大后又想给他最好的教育。期望孩子成人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和成功的

人。

学习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最直、最平坦的大道。但是在进入大学校门前的十二年

学习中,绝不会是只有快乐的,学习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我对市场一些

心灵鸡汤式的教育书籍是持怀疑态度的。

我认为父母能做的是:在陪伴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何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

法,使孩子克服一些学习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对轻松一些的学习。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后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对孩子的要求不要不切实际的高。目前我们对陈浩涵的要求是比较宽松

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逐渐严格。相对于一些孩子上了数个课外班,浩涵

是幸福的。他只上了绘画和书法两个班,如果有必要可以只上一个书法班,因为浩

涵性格急躁不耐性,希望书法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性格,哪怕是一丁点。以前

浩涵还上过乐器班,但是他不喜欢,于是就退了。

二、浩涵已经上四年级了,但是学习习惯仍未养成,痴迷于电视和游戏。我已

下定决心要扭转浩涵的这一习惯。每天除了完成作业外,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希望

通过一个和数月的坚持,能改变浩涵的这一顽疾。当然这一过程不可能全部是快乐

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以我最大的耐性协助浩涵作出转变。如果浩涵能完成这

一转变,那么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注意我只要求浩涵有良好的

成绩,而不要求第一。

孩子的人生已经开始,人生中除了快乐和幸福,也有痛苦和挫折。父母将一直

陪伴在孩子身边,通过自己的教育技巧、经验和爱,使孩子的一生中不缺乏幸福和

快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2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

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

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

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

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

人窒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

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

“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

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

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

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

福”。

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

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

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

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

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

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

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

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

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

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

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

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

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

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

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

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

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

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

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

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3

李跃儿老师所著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

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

解的爱融化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多时:“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

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

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

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

出现问题。”没错,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应当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

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灵关心却是越来越少

的,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大多是孩子的进步,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

么,孩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却无人问津。

书中提到李跃儿老师在对5岁的杨一凡的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她。从

孩子的各个方面着手,仔细观察着孩子的每一个点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实想

法。

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观

察孩子,观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从而进行适当的活动。很多孩子是内向的,

他们的表达能力常常会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不会与人沟通,和教师、同伴之前完全没有正常

的交流,不管怎么同他说,都无法改善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世界,

不接受别人,只有自己。这就是他,会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却让你无奈的只能发

笑。面对这样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的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于是我开始关注

这个不讲话的孩子。经过几次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很想玩游戏,但是他根本就

不会玩,完全没有理解游戏规则,这样就使得他在游戏中无法正常的介入。

于是再一次角色游戏时我说:“今天,我和你一起玩游戏,我牵着你的手,今

天我是你的妈妈,我带你玩,你好好看看妈妈是怎么玩的,今后你也那么玩,好

吗?”他对妈妈这个词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为这个词,他愿意和我接近。

我带着他一个一个的玩,他很高兴,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别的

眼神看着我,这也让我的心头涌起阵阵的暖风。我们来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么

水果啊?妈妈买给你好不好啊?”“是挂”也?什么声音?“是挂”再一次的声

音,让我知道我并不是在做梦,他开口讲话了。“什么?刚刚妈妈没有听清楚,再

说一遍好吗?”“是挂”想了半天,没有明白这“是挂”是什么。

“对不起,妈妈听不太懂,你能指给我看吗?”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

原来是西瓜。“跟妈妈说:西瓜”于是我开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语言交流。

虽然只是短短的言语,但是他愿意和你交谈了,这是那么久以来我和孩子的第

一次对话,这让我的心激动不已。孩子的成长要靠温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

他说,只是说,他一点也感受不到什么,似乎我只是简单的在和他说而已。

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了问题,于是我用行动温暖了他的心,同时的他也用他小

小的举动来回报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简单的几次观察、温柔的一次交流,让我和这个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几个

音节让我明白,什么是从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教育孩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我

们能够平等地宽容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

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跃儿老师

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因为这

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因此,我们要用心

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跃儿老师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

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做到这一点,相信

这样孩子们的明天会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4:50: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25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营销策略分析
下一篇:高三生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