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海明威先后出版了著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等代表作。由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他先后获得普
里策奖和诺贝尔奖,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及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永别了,武器》讲的是一个受伤的美国士兵与一个英国护士的
爱情悲剧,亨利代表整个一个国家的经历,他在战争中受了伤,对世
界的非理性无法理解。他离开了军队,和凯瑟琳一起逃往瑞士。在那
里,他们认为能远离社会,过他们的爱情生活。但他们所共同面临的
是末日。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强调了人类在肉体和精神上都要受难的
观点。
《丧钟为谁而鸣》主人公罗伯特·乔登是一个美国人,他自愿参
加到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行列中。虽然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斗争
注定要失败,但仍坚持斗争,因为这是为自由民主而战,乔登不幸受
重伤,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对反法西斯正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
我们已经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奋战了一年,如果我们在这里取得胜利,
我们就将在每一个地方取得胜利……”怀着这样崇高而坚定的想法,
他掩护了自己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乔登也像《太阳照样升起》
中的杰克、《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一样厌恶和诅咒战争,在暴力
和死亡的笼罩下为恐惧、恶梦所困扰。尽管如此,他却在相当程度上
摆脱了他们俩身上那种迷惘与悲观,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而战,因而保
持了较高的斗志。最后,他的献身证明人生是有价值的,事业是值得
献身的。
《老人与海》的情节十分简单,写一个老渔夫桑提亚哥孤单一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出海远航捕鱼的故事。老人在海上漂流了84天,仍然一无所获,此
后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但是在
归途中,一大群鲨鱼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还是抵抗不住凶
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马林鱼只剩一幅巨大的骨架了。但
小说表现了人类的一种斗争精神。
處女作與其他早期作品
戰爭結束之後,海明威回到奧克帕克。由於禁酒令的關係,1920年,
他遷往安大略省多伦多的巴瑟斯特街(BathurstStreet)1599號的一
所公寓居住。在那裡居住期間,他在《多倫多星報》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在那裡是一名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海明威在那裡結識了
星報記者莫利·卡拉漢(MorleyCallaghan),兩人成為好朋友。卡拉
漢在那裡剛開始寫短篇故事;他把這些短篇故事給海明威看,而海明
威對這些作品讚不絕口。後來他們在巴黎得以再度重聚。
1920至1921年的短短一年間,海明威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並為
一所小報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
察遜(HadleyRichardson)。在同年的9月,他遷到了芝加哥北部的
迪爾伯恩北街1239號的一所狹窄的三層公寓居住。那建築物現在仍
在原處,而在這公寓前面則是一個有「海明威之家」(theHemingway
Apartment)字樣的匾子。哈德莉認為這公寓太昏暗和過於消沈,在
1921年12月,海明威一家遷出了國外,再沒有再回到那裡居住。
「丁香園」(LaCloriedesLilas)咖啡館(1909年),海明威在此地
完成《太阳照样升起》的大部分章節他們聽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勸告,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在巴黎安頓了下來,在這裡,海明威給星報進行關於希土戰爭(1919
年-1922年)的採訪。在海明威回到巴黎之後,安德森為他寫了一
封介紹信給格楚特斯坦。她成了海明威的良師益友,引導了海明威參
與「巴黎現代主義運動」(ParisianModernMovement),然後到蒙巴
拿斯區(MontparnasQuarter);這成為了美國移民「迷失的一代」
之始,由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樣昇起》和《流動的饗宴》的題詞帶
動。另一個對海明威影響深遠的人是意象派的創立者艾茲拉·龐德。
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1923年),由羅伯特·麥卡
蒙(RobertMcAlmon)在巴黎出版。同年,他們一家回到多倫多短暫
逗留,就在那時,海明威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取名約翰,並請格楚特
斯坦當約翰的教母。由於要支持整個家庭的開支,海明威逐漸變得忙
碌,並開始對多倫多星報的工作感到沉悶,遂於1924年1月1日辭
去了這份工作。海明威為星報撰寫的作品大多後來大多出版於1985
年的《Dateline:Toronto》。
海明威在其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裏》(1925年)出版時才初
登美國文壇。對於海明威來說,這部作品極為重要,它一再顯示簡潔
的寫作風格亦可為文壇所接受。
1925年4月,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兩星期後,海明威在丁哥
酒吧(DingoBar)遇見了《大亨小傳》的作者佛蘭西斯·史考特·基·費
茲傑羅。相識之初,兩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常常對說共飲,彼此分享
寫作心得、交換手稿,費茲傑羅也表示希望海明威能在文壇上有更大
的成就,但後來他們的關係逐漸冷卻,更開始明爭暗鬥。費茲傑羅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妻子潔兒達(ZeldaFitzgerald)打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海明威。她更曾
公開形容海明威為「假貨」和「騙子」,並聲稱他看來很有大男子氣
概,其實也只是外表而已。她開始無理地指海明威為同性戀者,並譴
責她丈夫與海明威一起參與社交活動。
海明威-費孚之家,建於1927年海明威第一部成功的小說是《太阳
照样升起》(1926年),是他在最喜愛的咖啡館「丁香園」用6個星
期完成的,是部半自傳體的小說。這小說十分成功,廣受好評,其創
作靈感是在讀過費茲傑羅《大亨小傳》的手稿之後萌生的。
1927年,海明威與哈德莉·理察遜離婚,並另娶寶琳·費孚(Pauline
Pfeiffer)為第二任妻子。她來自阿肯色州Piggott,是一個虔誠的天
主教徒。此外,她也是一名臨時的時裝記者,為《名利场》(VanityFair)
和《時尚》(Vogue)這類的時尚雜誌工作。[6]這時,海明威開始轉
而皈依天主教。那一年,海明威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出版,書中有
很多短篇小說作品,而其中的《殺人者》(TheKillers)是海明威最為
知名的短篇小說之一。1928年,海明威與費孚遷居佛羅里達州基韋
斯特,開始了兩人的新生活。可是,他們的新生活不久後就被一件悲
慘的事情的發生中斷。
1928年,海明威的父親克萊倫斯因受不住糖尿病和財困的折騰,以
內戰時期用的手槍自殺。這件事對海明威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在獲悉
父親自殺一事之後,他立即回到奧克帕克為父親安排後事,此時他想
起在天主教中自殺要下地獄的。同在這段期間,黑太陽出版社(Black
SunPress)創立者哈里·克羅斯比--也是海明威在巴黎認識的朋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亦自殺身亡。同年,海明威的次子派翠克(Patrick)出生於堪薩
斯城,而他的第三個兒子格利高里·海明威(GregoryHemingway)
在數年以後才出生。母親多番陣痛後,幾經辛苦,醫生終於成功剖宮
取出嬰兒,有記指出《戰地春夢》中載有此情景。
《戰地春夢》記的是一個名為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ckHenry)
的美國士兵與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利(CatherineBarkley)之間的
浪漫故事。這小說是以自傳的文體寫成的:書中的故事情節靈感明顯
是來自海明威在米蘭與庫洛斯基護士的關係;而小說中的凱瑟琳在產
前陣痛的創作靈感卻是來自海明威的次任妻子寶琳生次子派翠克前
的痛楚。
在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他書籍都開始成名後,《戰地春夢》這才
出版。《戰地春夢》的出版大獲成功,很受歡迎,它亦為海明威解決
了當前的財務困難。
1952年,《老人与海》出版,海明威对這中篇小說的成功極為滿意,
他据此獲得1953年度普利策奖及195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兩項殊榮。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他卻表現得異常謙遜,並提及丹麥作家凱
倫·白烈森,說「若把這獎項頒給美麗的作家伊莎·丹尼蓀,他會更
高興」。[9]這些獎項令他在國際上重拾聲望。
此後,他再临噩運:在一次狩獵中,他先後遭遇兩次飛機失事,因而
受重傷;他扭傷了右肩、手臂和左腿,嚴重受到腦震盪,他的左眼暫
時失明,左耳也暫時失聪,括約肌癱瘓,脊椎骨嚴重受傷,肝臟、脾
臟和腎臟破裂,臉部、手臂和腿被嚴重燒傷。一些美國報紙誤發了海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明威的訃告,以為他當時已傷重不治。[10]
此外,在一個月以後,他更在一次森林大火意外中受重傷,雙腿、前
軀幹、雙唇、双手前臂嚴重燒傷。這些痛楚一直維持了很久,令他無
法到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獎。
正在寫作的歐內斯特·海明威,攝於肯亞,1953年後來他偶爾找到
了一些1928年寫的手稿,重新整理為現在的《流動的饗宴》,重現一
點點希望。雖然他的能量好像是恢復了,但酗酒問題還是困擾著他。
他的血壓和膽固醇極高,他患的主動脈炎及其意志消沉的情況因酗酒
而惡化。
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巴蒂斯塔(FulgencioBatista)政權後,外國
人擁有的資產全被沒收,因而迫使很多美國人返回美國。海明威選擇
再停留多一段時間。人們普遍認為海明威與菲德爾·卡斯楚保持良好
的關係,並曾聲明自己支持該次革命。
1960年2月26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向出版社要求出版鬥牛故事《危
險夏日》未果。于是他和妻子瑪麗向朋友、《生活雜誌》主席威爾·朗
(WillLangJr.)要求離開巴黎並回到西班牙。海明威說服朗出版他
的手稿,並順帶加上插圖設計。雖然這建議沒有文字記錄,仍被採納
了。1960年9月5日,這故事的第一部分出現在《生活雜誌》中。
海明威後來在爱達荷州克川市(Ketchum)接受了高血壓及肝臟問題
的治療——並因為患憂鬱症和偏執狂而也得接受電痙攣療法,但是後
來認為可能就因為海明威接受了電痙攣療法而加快了他的自殺行為
發生,因為據稱在他接受此一治療後嚴重失去記憶。他的重量亦流失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了很多,他高約183厘米,這時卻只重約170磅(即只有約77公斤)。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4:44: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2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