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案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案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方法:读、探、析结合。
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案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教案安排:两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
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
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
2、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
(1)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2)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
着、下位读都可。
3、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
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
4、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上。教师可强调以下问题:
(1)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形
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题。(以青蛙实验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2、释题。(谁能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3、学生简介作者与作品。
★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孟子主张施行“”,以
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之一。四书即《》《》《》《》
二、明确目标(出示课件)
三、检查自学情况
2/3
1、检查字词过关情况。
(1)字音。(课件出示字词)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法家拂士()e.曾益()f.百里奚()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解释为。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解释为。
四、读文译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
2、按节奏齐读课文。(节奏见课件)
3、边读边译课文。(注意练习4的解答)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进行推论的?所列举的六位圣贤有何共同点?
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六、引申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
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
上。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反)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理解记忆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承上文例证,得出结
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
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
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思路第一部分:1.2自然
3/3
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第一层:1自然
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第二层:
2自然段: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
磨练。第二部分:3.4自然段: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
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
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
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练习题1.开篇六例,所列举人物有何不同之
处?相同的地方?借此说明的道理?答案:舜成为帝王,而其余成为有名臣
子。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人必须经历挫折、困难。2.作
者认为,造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原文)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须从
几个角度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答案:主观:困与心,衡与虑,而后
作,征与色,发与声,而后喻。客观:故天将降……增益其所不能。三个角
度:思想,生活,行为。
好处:能使心惊动,使性格坚忍,使他能力增强。3.本文讲了哪两方面的
问题?有怎样的相似之处?这样写的根本目的?答案:造就人才,自理国
家。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的客观环境的磨练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定国家存
亡的因素与个人的成长因素相似,要有因敌国而生的忧患意识(客观环境的
推动作用),同时也要有法家拂士这样的贤臣,国家便会繁荣强大。4.唐代
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会殃及国家。这印
证了本文什么观点?这一点提醒我们什么?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提醒我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安逸
享乐,应用忧虑意识。(结合现实问题例如:面对金融危机的今天,我们应
有忧虑意识,不应该以大国自居;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该时刻保有忧虑意
识,使祖国早日统一。)5.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影响至今,激励着
一代代人战胜磨难,走向成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文章,请你
谈一谈,忧患一定能使人成功吗?答案:一定能使人成功。文中例举了舜等
众贤士历经磨难最终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例子,这充分说明人只
有在心中有忧患意识,又要经受挫折困难的历练,才能走向成功,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这也印证了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说以从文
章角度来看,忧患意识一定能使人成功。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客观环境起
辅助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4:4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25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