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汪曾祺小说

更新时间:2023-01-19 03:05:08 阅读: 评论:0

七年级英语下册全部课文-纶巾怎么读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我国古代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

高三语文考试小说精读——汪曾祺:《岁寒三友》附试

题解析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岁寒中有三友,

是为松竹梅;艰难岁月里有三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

的靳彝甫是老友。本篇小说诞生在八十年代,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读者在特

殊十年刚结束后,突然看到这样既有中国传统美感,又有哲学意味的小说,可谓

眼前一亮,小说给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在这篇小说里没有宣传和说教,也没

有控诉和悲慨,有的是对日常幸福和苦难的娓娓道来,就像一杯绿茶。微醺里能

感受到整个春天的味道。春日里的一杯绿茶是一种永恒的经典,读者氤氲在汪曾

祺的小说里社会人文风俗中,似乎自己也清雅了不少。

文本精读

岁寒三友(节选)

以“岁寒三友”为题意蕴丰富,品而有味。“岁寒三友”一般指的是松竹梅这三种植物,

与“梅兰竹菊”四君子不同,“岁寒”是最大的环境区别;实际上岁寒三友更高冷,更文雅,

更代表人的更高层面的精神境界。

作者: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

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

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推荐汪

曾祺小说《如意楼和得意楼》,进行群文阅读。)

好朋友们高兴了,大家一起喝两杯,是日常而惬意的生活。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

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

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季匋民的出场,推进小说情节发展。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

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

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

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

能舍此性命。”

“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文人墨客的嗜癖可见文人之气,为后面情节埋下

伏笔。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

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简单的话语可以看出两人对田黄的喜欢,尽显两人干脆痛快的性格,也为后面情节

做了铺垫。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

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大画家匋民对靳彝甫的嘱咐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提携与关爱,也进一步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

选了他两幅画。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情节真实而自然,一个小地方的画家能在上海办画展,“卖出去几十张画”,表明大

画家季匋民的眼光,表现靳彝甫的画画功底。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

来信。

①这三年啊!(“啊”的感叹,语义深长,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引发

对这三年生活的讲述。)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全城并无第二家,

那四台哒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

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

氓——都在帮,抢行霸市。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

兄”短。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

的草帽厂的对门!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

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

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

一病一年多。卖机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人瘦得像一张纸,

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生意人遭遇了生意中的不公平,这不公平是源于社会的不公。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

间,严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这一冬防,可把陶虎

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

明年!蒋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

锅也揭不开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

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

连长。这连长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陶虎臣跳着脚大叫:“这不

是嫁!这是卖!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

西!陶虎臣!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土匪、蒋介石、连长……动荡的社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社会环境

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有力塑造了陶虎臣倔强、不屈的人物形象。

两个半月过去了。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

来了。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

>>>什么样的社会能让人没有活路?军阀混战,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在社会的底层

只能随着社会的浪潮翻滚,无法掌握命运。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

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

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

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

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一封是一百。

“先用着。”

“这钱——?”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

们今天醉一次。”

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

苦难中,三个人,一起醉一次,也是一种凄然。

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岁寒)

岁寒亦是心寒,最后千金散尽,王瘦吾和陶虎臣再次没了钱,日子比以前更落魄。

走投无路,陶虎臣上吊了。这时靳彝甫回来了,卖了石章,三个人在下雪的大年夜一起

喝酒。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作品是

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

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

判断、首肯。

这种理论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惟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

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

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

的么?

一个作家当然不是为“稿费”活着,作家的使命是什么呢?应该是让自己的读者更好

地思考世界。

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

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

构方法。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

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

“随便”大概是武侠小说中武术的最高境界了,千招万招化为无招,无招胜有招。这

也是老子的“大道至简”“大道归一”之意。

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全功尽弃。汤显

祖评《董西厢》,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

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

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

诗意。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

>>>对于小说结尾的理论分析很有启发性,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摘编自汪曾祺《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

知识建构

伏笔与照应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

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文中“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为后文朋友们到了

山穷水尽时,靳彝甫毫不犹豫就把田黄脱手了,突出了人物重情重义的品质,使

整个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

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

构紧凑。小说结尾“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

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一封是一百”,这与前文喝酒和田

黄的事很好地形成了照应,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试题解析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靳彝甫与季匋民同为那个时代的画家,却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一个扶危

济困,一个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

B.对于自己收藏的田黄,靳彝甫表示“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以“性

命”比田黄,足见其珍爱程度。

C.文中两次写到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人物的前后境况和

心情大为不同,遥相呼应又相互映衬。

D.小说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写王瘦吾“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

能倒下”,比喻加夸张,堪称典范。

答案:

A

解析:

根据小说前后情节来看,季匋民不是“乘人之危”,小说的对比意味也不突出。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讲究“留白”,汪曾祺认为写小说也要“留白”,可留下部分篇章不写,

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

B.苏东坡主张写文章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本一的行文脉

络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章观。

C.有人将小说结构类型归纳为平行、交叉等诸多名目,汪曾祺则认为小说随

便写就行,根本无需讲求结构。

D.根据汤显祖评价《董西厢》结尾方式的标准,可知“煞尾”不如“度尾”,而

文本一的结尾应属“度尾”。

答案:

B

解析:

“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错误,曲解了“留白”的内涵;

C说汪曾祺“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需讲求结构”,不符合作者意思;D根

据文意,汤显祖没有比较两种结尾方式的优劣。

3

结合文意,对文本一的标题“岁寒三友”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①“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里指凌寒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作者借用作小

说标题,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②“岁寒三友”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位主人公,寄寓着作者对于珍视友情、

患难与共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对于“标题”的赏析,首先判定手法,再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分析时要以小说的

人物和主题为重点内容。

4

作者在文本二中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小说要“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请

据此点评文本一中两处画线的语句。(6分)

答案:

①“这三年啊!”是一个仅有四字的感叹句,却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有对王

陶两家的遭遇变故、穷困沦落的同情;更有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感叹,十分

耐人寻味。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收束全篇,寥寥几字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天寒地冻

的天气,象征着严酷逼人的社会,还反衬出酒楼内三位老友情谊的温暖可贵,达

到了意境悠远、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6分。每句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答这类题要先语言本身入手,解释出语句的含义及表现内容;再扣住小说的人

物和主旨给出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3:0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21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汪曾祺小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