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孟浩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春晓》孟浩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
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
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
收集整理的《春晓》孟浩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
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简介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
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
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
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
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
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
自然的真趣。
作品原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词句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
不知,表示推想。
白话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
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
时所作。
作品鉴赏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
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
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
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
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
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
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
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
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
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
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
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
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
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
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
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
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
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
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
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
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
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
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
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
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
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
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
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
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
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
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
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
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
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
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
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
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
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
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
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
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
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英汉对照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SPRINGMORNING
MengHaoran
Iawakelight-heartedthismorningofspring,
Everywhereroundmethesingingofbirds--
ButnowIrememberthenight,thestorm,
AndIwonderhowmanyblossomswerebroken.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
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
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
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
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
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
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
《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
公。
《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
峭耳。
《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
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
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
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
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
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
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
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
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
芳之零落”之感也。
孟浩然诗歌成就
1、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
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
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
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
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
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
气势磅礴,格调浑成。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
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
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
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
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
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
庄》、《春晓》、《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
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
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
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
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
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
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
印记。
2、清淡自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
以五言古诗见长。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
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
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
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
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
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
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
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
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
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
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
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
舟》)
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
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
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
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3、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
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
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
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
“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
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
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
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
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
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
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
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
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
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
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
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
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
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4、创造性的诗歌表现
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
一。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
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
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
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
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
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
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
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
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
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
《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
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
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5、独特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
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
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
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
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
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
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
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
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
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
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
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
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近
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
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
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
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
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
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
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
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
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
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1:56: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18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