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
型,
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
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古今汉语的语
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
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
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
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
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
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
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
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
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
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下列例句:
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
侯立家……
(《左传·桓公二年》)
3、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
4、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
5、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诗经·邶风·绿衣》)
6、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7、年不顺成,君衣布jìn@①本,关粱不租,泽列而不赋,
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
·玉藻》)
8、岂有文章惊海内,漫芳车马驻江干。(杜甫:《宾至》)
9、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
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
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
1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11、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汉书·张汤传》)
例1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
义只起陪衬作用。例2“国家”无
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
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
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3“缓急”
联系下文虞舜窘于井lǐn@②,
伊尹负于鼎俎……当偏指“急”就是急难的意思,“缓”无义起陪衬
作用,是偏义复词。例4“缓急”无偏义
,“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例5“衣裳”联系
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
“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6“衣裳”无偏义,
“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各自原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
连用。例7“车马”偏指“车”,因“造”只能与“车”相照应,“马”是不
能“造”只能“养”的,是偏义复词。例8“车马”无偏义,恢复其固
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9“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
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例10“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11作
为偏义复词的“短长”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够紧,允许颠倒成“长
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
按张安世的话,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张,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
义。
特点二是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请看下列例句。
12、询谋得失,深遂夙愿。
(王冰:《内经素向经序》)
13、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脏腑记
叙》)
14、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史记·越王
勾践世家)
15、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
羽本纪》)
16、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17、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行》)
18、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9、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
下不足兼而有也。(《韩非子·初见秦
》)
20、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
法志》)
例12“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例9“得失”偏向“失”,“得”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3“短长”
只偏指“短”即短处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4
“短长”偏指“长”,“以为殊无短长”即认为很没有能耐。“短”无义,
陪衬语素在前。例15“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
前。例16“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7“
死生”只偏向“生”义,“死”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8“死生”偏
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9“利害”偏用“利”义,
“害”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20“利害”偏用“害”义,“利”无
义,陪衬语素在前。上述十例都说明陪衬语素具有不定位时前时
后的特点。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结构定型表现两方面:一是构成偏义合成词的
每个字是语素,各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不容许随便拆开或随意
加入什么成分;二是陪衬语素不再时前时后,而是固定的,不受
特定语言环境所制约。比如“窗户”两个语素结合得很紧,不容许
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其义偏指“窗”,陪衬语素“户”无义
消失,位于“窗”的后面,只起陪衬作用。
(二)从偏义复词的意义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在意义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
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素的意义并未消失,
凝固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
所决定即随文释义,也就是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有时可从
特定上下文词语的互相照应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可联系前后文句
意的相承贯通上来确定偏义;有时也可从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上
来确定偏义;有时却是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请看下
面例句:
21、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汉书·梅福传》)
22、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
(《北朝民歌《那呵滩》)
23、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陆机:《吊
魏武帝文》)
24、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
子·梁惠王上》)
2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
疏》)
26、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hóng@③如钟鼓
不绝。(苏轼:《石钟山记》)
27、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
以孔墨之辨,不能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邹阳:《狱中上梁
王书》)
28、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9、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曹操:《薤露行》)
30、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曹操:《却东西门行》)
例21“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
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
例22“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
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
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3“始”和“归”意义上不相照
应,而“终”与“归”正好照应,可见“始终”当偏指“终”,“始”无
义起陪衬作用。例24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牛易羊衅钟之事发出
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指“兽”,“禽”无义起
陪衬作用。例25“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
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穰”无义起陪衬作用。例
26以山名石钟和文中以无射钟、歌钟比拟风水与山石相吞吐之
声看,“钟鼓”显系偏指“钟”,“鼓”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7孔子
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
说”、“子冉之计”而言。例28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
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同理例7“车马”偏指
“车”义,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故“马”无义
起陪衬作用。例29“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羽本纪》
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
带提及。例30“行止”,谓飞行和栖止。雁只在飞行时列成队形,
止宿时则聚在一起。可见“行止”当偏在“行”义。同时也为了适应
诗歌音节需要,使句式工整,还是把不表义的语素“止”保留着。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表现在一、由两个语素凝固成
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
异,即不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表义语素定位,不
管在任何时期,任何语言环境中,自始自终都固定在某个语素上,
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二、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
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
“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
“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
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
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
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记”偏向
“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反动派不管
人民的死活。实际上是让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离合”偏
指“离”,“合”义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
多指“急”义,“缓”义消失。它们的特点是把两个语素并列起来
,让一个语素的意义消失,这就造成了所谓偏义词,消失的那个
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为什么古今偏义复词具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有两个
原因:一是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
试用过程:由临时不稳定的单音词连用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的发
展。其总的发展演变规律是(1)有的历代递相袭用,渐渐固定
下来,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如国家、窗户、妻子等。(2)有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渐渐丧失生存能力而自行淘汰。如车
马、园圃等。(3)有的既没有固定成词,也没有被淘汰,直至
今日依然处于试用阶段。如成败、得失、利害、恩怨等。(4)
二是随着词汇自身的发展,词和词组以及词和词素是可
以互相转化的。如“国家”、“妻子”原是词组,后来变成了词;“民”、
“众”原来是词,现在成了词素。
我们研究词汇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有历史主义观点,另方面又
要分清古今界限。而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正好说明它处在临
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到了现代汉
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
消失只起陪衬作用,其义就偏向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为相对稳
定独立、为大家所公认的单一明确的概念了。
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
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注释:
(1)朱星著《古代汉语》58页。
(2)解惠全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31页。
(3)宋学农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61页。
(4)周本淳主编《古代汉语》93页。
(5)引《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期《偏义复词成因初探》
作者钟如雄。
(责任编辑林甘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加亚下加日
@②原字广加禀
d、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词义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
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
例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古代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
叫“圃”,“园圃”的词义偏于“园”,“圃”字只作陪衬。
又如,《史记·文帝本纪》:“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在句中表示“急
难之事”,词义偏于“急”,“缓”字只作陪衬。
属于这一类的词还有:
休祲——“休”指吉兆,“祲”指妖气,《战国策·魏策》:“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句中“休祲”指不
祥的云气,义偏于“祲,“休”字作陪衬。
得失——《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句中的“得失”义偏于“失”,“得”字陪衬。
作息——“作”指劳作,“息”指休息,《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句中“作息”义
偏于“作”,“息”字陪衬。
成败——《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句中“成败”义偏于“败”,“成”字
陪衬。
利害——“利”指益处,“害”指害处,《史记·吴王濞传》:“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句中“利害”义偏
于“害”,“利”字陪衬。
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句中“异同”义偏于
异,“同”字陪衬。
寒暑——《列子·杨朱》:“无羽毛以御寒暑。”句中的“寒暑”义偏于“寒”,“暑”字陪衬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都可以独立成词,以两个单音词的形式连用(这时候
结成词组)。例如,《盐铁论·本论》:“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句中的“缓急”就是一
个词组,“缓”、“急”都有意义。又如,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句中的“得失”
是一个词组,意为优劣,等等。因此,对这类组合,要细细体会特定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再确定
它们是词组还是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公姥:意义偏“姥”)
2、昼夜勤作息(作息:意义偏“作”)
3、我有亲父兄(父兄:意义偏“兄”)
4、我有亲父母(父母:意义偏“母”)
5、逼迫兼兄弟(兄弟:意义偏“兄”)
偏义复词
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
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
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例如: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
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
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
“园”之意
例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三:言其厉害。(毛遂自荐)
——偏的还是利
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
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
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
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
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
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
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⒔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⒖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⒗孰与君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⒘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说明: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且在特定的语境
中使用,离开了特定语境,用作偏义复词的词就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
B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崩”古代指皇帝死亡,“殂”指死亡,偏义在“崩”,
“殂”是衬字。
C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偏义在“车”,“骑”是衬字。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出入”偏义在“出”,“入”无义,在“出”字后作为陪
衬语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因“造”只能与“车”相照应,“马”是不能“造”只
能“养”的,所以“车马”是偏义复词,偏义在“车”。
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
以危(《狱中上梁孝王书》):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
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汉
书·张汤传》):作为偏义复词的“长短”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
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意思是不要自己夸
耀,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义。
D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治平篇》):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
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
是偏义复词。
询谋得失,深遂夙愿(《内经素向经序》):“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
陪衬语素在后。
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脏腑记叙》):“短长”只偏指“短”,即短处、
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E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
字就可知道。
F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G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
的地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薤露行》):“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中“沐
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
H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缓”指“缓和”,“急”指“急迫”,偏重“急”。
J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
年。
L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张仪说秦王》):“利害”偏用“利”义,“害”无义,
陪衬语素在后。
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志》):“利害”偏用“害”义,“利”无义,
陪衬语素在前。
N
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汉书》):“仇”,指管仲,齐桓公重
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只偏指“逆”,“顺”无义,起
陪衬作用。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0:1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13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