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真德秀

更新时间:2023-01-19 00:09:28 阅读: 评论:0

初三上小班有意义吗-简爱读后感英文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水仙花的散文)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13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趋势】

理解文中概念的题目近几年单独命题较少,一般都放到信息筛选考核,但一定是考核的一个重点,所

以应该提起重视。

【真题再现】

2020

年高考课标

3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

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

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

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

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

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

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

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

《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

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

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

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

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

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

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

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

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

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

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

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

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

上都有一定差距。

B

.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

类复杂。

C

.《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

不浩繁。

D

.《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

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

.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

.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

.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

界的赞誉。

B

.《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

变通。

C

.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

.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

变迁史。

【答案】

1

C2

C3

D

【解析】

1

A

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其中“都有”表述错

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选主张,而不是“思想性和艺术

性”,第三段谈到《古文观止》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高,但并没有与《文选》进行比对,所以说二者“选

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这一说法不成立;

B

项,“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

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错误,“选文的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误,文章在第

三段和第五段都涉及对《古文观止》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比对,第三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

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

道学气息严重,第五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分类并不复杂。

但“选文时代范围窄”错误,第三段说“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

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可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

D

项,

“《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编者识力

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后人怀疑《答苏武书》是后人伪托,

而《古文观止》的编者却选入这篇文章,只能证明编者的识别力不高,不能说明编者就是认为《答苏武书》

并非伪作,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C

2

C

项,“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误,“均与”一说错误,从文

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谈论《古文观止》的缺点,如“编者识力不高”“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都是

直接阐述其缺点,并没有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故选

C

3

D

项,“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有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

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由“但”可知,《古文观止》

无法选文体例和标准的变化。

【考点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围绕一个具体的“概念”(文化现象、典章制度、理论观点等)展开

论述,这样文章自然分为“叙述”和“论证”两部分内容,“叙述”类的内容在试题中表现为考核具体“概

念”的内涵、外延、发生发展脉络的考核、影响及意义等,可以说是文体的特征决定了考核的重点,由此

“概念”的解读就成为考核的重点,在试题上表现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读准提干,确定概念的“内涵”,判断“答非所问”。

(2)注意原文和题目相对应语段的“修饰”成分,判断“混淆范围”

(3)注意对读原文,弄清概念的内涵,判断“偷换概念”。

(4)注意通读原文,综合理解,不要轻易判定“无中生有”,现在选项的设置概括性加强,尤其是正

确的选项,有时是对文意的综合概括,不要找不到原句就轻易判定“无中生有”。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

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

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

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

“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

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

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

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

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

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

尽”“回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

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

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

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

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习惯上,都表现出一定

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

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

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

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烦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

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答案】B

浅只是“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

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

总结。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答案】C

【解析】C项,无中生有。从原文中推不出“……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这一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

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

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

“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

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

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

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

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

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

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

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

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

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

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

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

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

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

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

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

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

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答案】A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答案】A

【解析】A项,文章提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

仍有一定市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答案】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

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

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

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

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

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

添几分忧思,而更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

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

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

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

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

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

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

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

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

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

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

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提及《出塞》,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

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答案】C

【解析】C项,文章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而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

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

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

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

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答案】A

【解析】A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间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

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

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生活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

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并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

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作者们在创造民间剪纸时,虽然没有任何政治功利因素,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

融入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适合于人的

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剪纸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

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

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造型形式的传承,还有它自身深层独有

的特定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

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

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

神,并运用民间美术中的造型手法,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

给人以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

壮成长。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自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

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

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

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的元素,

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它的意象符号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

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

歌颂生命,赞美人生的欢乐,追求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

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

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各种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各种民俗活

动之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

体。

B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

价值观念。

C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自产生以来就被视为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们在创造民间剪纸时,

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

的范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

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的美感。

B

.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民间剪纸造型形式的传承和

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

.“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

中却保持着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

D

.“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民间剪

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

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

.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的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

和深层寓意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C

.“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人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祈求

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元素,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满足了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

扶持了人类的生存,充实了人类的生活。

【答案】

1

C2

D3

B

【解析】

1

C

项,“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说法有误,原文为“虽然没有任何政治功利因素,但有生活方面的功

利意识融入其中”。故选

C

2

D

项,“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强加因果。原文是“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

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可见“蛙”的丑陋

与它被视为威力的象征之间并没有关系。故选

D

3

B

项,“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也在不断变化”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一

直不变地流传至今”。故选

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

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

“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

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

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

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

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

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

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

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

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

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

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

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

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

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

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

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

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4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

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

理解的位置。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

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第④⑤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

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

.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

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6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

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

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

C

.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

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

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

【答案】

4

A5

B6

B

【解析】

4

.A项,曲解文意,“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依据原文第一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

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可知,“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不同于“内部秩序问题”。故选A。

5

.B项,无中生有,“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错,原文没有相关表述,只论述了“人类

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故选B。

6

.A项,说法绝对,“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错,依据原文第二段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

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可知,“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说法

过于绝对;C项,于文无据,“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错,原文

第六段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可知,没说是“大

国的共同目标”;D项,于文无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错,依据原文最

后一段是“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可知,

并不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故选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

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

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

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

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

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

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

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

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

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

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

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

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

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

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

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

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

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

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

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

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

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7

.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

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

.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

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C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

密。

D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

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

的印记。

B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

小说中极为少见。

C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很大程度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

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D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9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

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

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

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

.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

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答案】

7

C8

A9

B

【解析】

7

.C项,“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佛、菩萨、

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

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据此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

故事的体系”的。

故选C。

8

.A项,“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明朝人所称

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

积累型小说”可知,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选项把四大奇书都归类于“传统积累型小说”,

属于曲解文意。故选A。

9

.B项,“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曲解文意,根据第三段相关表述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

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

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

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可知,人们对神魔的看法自古有之,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

看法,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

本文发布于:2023-01-19 00:09: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1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夏荷
标签:真德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