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除夕的文化知识
2021年的除夕马上就要到了,你知道除夕具体时间吗?除夕是指每年农历十
二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连。下面作者为大家收集整理了
“传统节日除夕的文化知识借鉴”,欢迎阅读与借鉴!
除夕节日渊源
岁除,是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
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
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古籍中
有讲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
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
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
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
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
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关于除夕的诗句
《沁园春?除夕二首》
腐朽神奇,梦幻吞侵,朝昏变迁。怅残灯旧岁,鸡声竞早,春风归兴,雁影
相先。南渡崩奔,东屯留滞,世事悠悠白发边。虚名误,遍人间浪走,恰到求田。
青红花柳争妍。意醉眼、天公也放颠。更云雷怒卷,颓波一注,冰霜冷看,老桧
千年。园令家居,陶潜官罢,无酒令人意缺然。从教去,付青山枕上,明月尊前。
《除夕感怀》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
《除夕感怀》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
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
《除夕感怀》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鹊桥仙·立春除夕》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
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除夕》
炽炭炉中百药香,屠苏煎酒代椒觞。
明朝赖是无来客,雪後泥深一尺强。
《除夕》
六圣涵濡作幸民,明朝七十八年身。
门前西走都城道,卧看无穷来往人。
《辛酉除夕》
衰境遇白鸡,自分堕幽墟;造物偶见宽,俯仰复岁除。
駸駸迫耄期,凛凛无根株,孰知尚坚顽,壮者有不如。
《次韵虞退夫除夕七绝句》
太极光阴不计年,圣贤千古此周旋。
九夷自陋吾何与,长在回瓢点瑟边。
《次韵虞退夫除夕七绝句》
蜀人谁不望西还,何事天公独我悭。
两度来逢单瘀岁,腥风血雨满人间。
《除夕和唐人张继张佑即事四绝句》
六花集瑞九重天,禁漏催朝夜不眠。
流落那知新历换,枫桥寺外看渔船。
《除夕和唐人张继张佑即事四绝句》
经世无才慕管萧,风尘搔首故乡遥。
瘦藤忽梦寻梅去,袅袅寒溪独木桥。
《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
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江城梅花引己卯除夕》
灯前儿女小团_。岁将阑。夜将残。一度逢春,一度减朱颜。明日东风三十二,
又添得,二毛侵,鬓底斑。世问世间行路难。身世闲。天地宽。往事往事恨未了,
长恨儒冠。爆竹声中,春又到柴关。一任黄尘门外扰,且留取,旧梅花,
除夕习俗的优秀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
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
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
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
祸,家家忙着祭灶。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
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
谓之送祭。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除夕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一
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
伦,称之为围炉。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老
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
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
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
喜庆气氛更加浓郁。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
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
式来渡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
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
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
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
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
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
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
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
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
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
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
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
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
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
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
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
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
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
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
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
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
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
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22:2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08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