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例
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
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开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幼
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构造
成分开始开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
初步开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
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响。《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
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开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根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
个性的开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
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
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
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
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
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个性及幼儿个性幼儿的良好个性巴学园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
体教育
一、绪论
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
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
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存放”幼儿的场所。幼
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开展成了幼教界的奢
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送。面对渐
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展了研究。
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
教学效果不佳。比方: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
识;只关注幼儿外表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
儿动手的能力,而无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
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开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
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根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
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开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
统的根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
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方案和有目的的过程”。这是一种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承
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这种承受面广、效
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
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
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由于学
习者原有认知构造与经历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
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
动性的同时,成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80年代以来,人
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
差异及个性差异,开展为开展速度、认知构造特点的差异。这使人
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
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开展水平、进度和特点。这种新
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
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
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
儿开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
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
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
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开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
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确实起过良好影响,作业
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
局限性,而全盘否认其存在价值。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
比拟丰富的集体教学经历,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
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
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
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
——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
乐乐是个淘气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
放任自由。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
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
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
漠。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
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经过的幼儿没有一
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
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开展过程中的一个
障碍,而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另外,我发现全班小孩都
有全家福,唯独锐锐的全家福上只有他和妈妈。所以,小孩子的心
理开展缺陷也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可是又有谁真正地去了解过他
的成长了呢?
浩然因为没有良好的午睡的习惯,几乎天天要被老师批评。这
天他被罚不准起床,我走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今天又没有睡
觉?”他告诉我,他睡不着。我就告诉他,那么从明天开始把眼睛
闭起来假装睡。他容许了我。第二天果然见效,他不仅没有被老师
批评,而且真的睡着了。由此我感慨,幼儿是需要你用心交流的。
并且,集体午睡这样的规定,也是不够人性化的。
幼儿园一个班级平均有三十个孩子,两个老师,一个保育员,
可是在平时又有多少幼儿是真正被关心的呢?有多少幼儿的心理是
真正被了解过的呢?我所耳闻的是老师声嘶力竭的指令声。“杀鸡
儆猴”也成了幼儿园教师普遍采取的措施,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
是否科学呢?幼儿的天性就这样一点一点葬送在集体化的教育中。
我们不是生产的流水线,所缔造的不是统一规格的灵魂。
因为看了一部叫《小人国》的纪录片,我对“巴学园”这个名
词产生兴趣。
一本名叫《窗边的小豆豆》的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悄
悄地翻译成中文,那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译本,但是有幸读到过它
的人都曾被深深地惊喜和感动——居然有那样一座由六节车厢组成
的“巴学园”,学生们每天带着“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饭
菜当做午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心情自由选择要上的课程,还有跳
着校长创造的韵律操,晚上在学校礼堂里露营,这是一个多么幸福
的小豆豆啊!多年后,重新被引进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觉地爬
到了畅销书榜的前列,并且两年来一直旺销,至今势头不减。这个
日本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不仅再次紧紧抓住了中国孩子们的眼睛,也
着更多的成年人的心。
中国的孩子很辛苦,世界上都成认,早在我们当孩子的80年
代,减负的论调就已经多有谈及了,快三十年过去了,减负的后果
还是应了人们当时的一句玩笑话——“减负之后,还是正”,我们
的下一代还是没有能轻松快乐地成长起来。所以,看过《窗边的小
豆豆》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真想在现实的“巴学园”
里学习生活,遇到一位像小林宗作一样的校长。这本讲述黑柳彻子
童年真实经历的作品对于今天的教育体制与环境下的孩子来说只能
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他们热切地关注着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问爸
爸妈妈:为什么不送我去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也许无法理解,其实
学校本身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除了校舍是由六节车厢组成的这一
点),创造奇迹的是小林校长和像小豆豆的妈妈一样的父母们。他
们抱持着最为真挚和宽容的心,成为孩子们童真的守夜人,在深沉
的暗夜之中,为孩子们点亮前行中光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窗边
的小豆豆》再次被引进出版正是在召唤一种“儿童本位”教育精神
的回归,让孩子们更多地去自我成长,而非一种在长辈规划下的
“被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做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
塞林格描绘的场景一样: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该在一大片麦地里自
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当他们一不小心,当他们终于要
“没方法小心地”临近悬崖边缘、面临某种掉落下去的危险——
“我”就愿是麦田里永恒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
拦住他们。
如果说《窗边的小豆豆》在召唤着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精
神的回归,那么手头这本刚刚出版的《我亲爱的甜橙树》那么是在
宣扬着一种“童心回归”的互动理念,当孩子们在麦地中奔跑玩
耍,作为家长的你,不要孤独地做个守望者,不妨忘掉自己已是一
个中规中矩的中年人,此时让童心得以回归,尽情地参与到他们的
奔跑和玩耍中来,让他们真心觉得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是他们
的伙伴。就像书中的那棵总是倾听主人公泽泽说话的甜橙树,和那
个把泽泽当做朋友一样的葡萄牙人,在他们的心中,泽泽并非是满
脑子恶作剧的坏孩子,他内心生长着最难能可贵的善良的种子——
因为圣诞节受不了爸爸失业后的悲凉的眼神而去街上擦鞋只为了给
爸爸买一包香烟使爸爸快乐起来;班主任长得不美,别的老师有花
收,而她没有,泽泽没有钱就从花店偷花送给老师;泽泽还喜欢逃
课,常和一个卖艺人一起卖唱,只为每次能够从艺人那里得到一张
歌谱,送给保护他的姐姐……在困难的生活面前,甜橙树和葡萄牙
人成了泽泽生命中守望相助的伙伴,他们没有给予泽泽什么实际的
物质的支持,但足以让在泽泽快乐地忘却生活的艰辛,因为他们给
予泽泽的是一种可贵的交流、一种倾诉,一份能够忘却孤独的友
情,这比优越的生活更让这个孩子感到快乐。所以,我知道了为什
么当小说写到甜橙树被砍伐、葡萄牙人死于车祸时,所有读到这里
的人会痛哭流涕,他们是为死者而哭,更是为活着的人而哭——为
泽泽而哭,他们离开后,还会不会有人这样温柔地对待这个可爱的
男孩呢?与他一起聊心事,带着他去兜风,在他生病时,为他送来
温暖……这个故事在作者假设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心中酝酿
了整整42年,最后用12天的时间写成。与黑柳彻子一样,这个故
事有着作者童年的印记,这既是献给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也是
时过境迁后,一封写给每个童年已逝的成年人的书信,它以孩子的
视角带着每一个成年人回味着逝去童年的阵痛、忧伤,还有甜蜜,
也许你是幸运的,曾有一棵树、有一个人走进你童年的岁月,将这
些阵痛得以过滤,忧伤得以抚平,甜蜜得以分享,实现一种真正完
美的成长!如果你已为人父、为人母,如果你有幸也读到这个故
事,不妨从今天开始,让童心重新回归到你的心里,和孩子一起
成!
无论是小豆豆还是泽泽,无论是巴学园还是甜橙树,两部不同
地域、风格决然不同的作品,在有意思的讲述中向我们每个正在童
年或童年已逝的人传达着这样的信息:无论何时,在内心的深处,
我们都要留下那么一点温柔的空间,让童心得以安然地安放!
李跃儿创办的巴学园受的是黑柳彻子的影响,提出“孩子是
脚,教育是鞋”。
简短的话,却道出一番真理。我们的幼儿园应该去适应儿童,
并且是适应每一个儿童。幼儿园应该实行小班制教育,幼儿多那么
不易被重视。巴学园式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虽然给予幼儿一
定的自由,但是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撒手。教师应该隐形地把握好
尺度。每一天,抽出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个幼儿交流。面对问题儿
童,也要现实出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再去评价幼儿的
行为。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
着开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开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
点,在游戏中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游戏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
具有促进开展的功能。所以,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的
自发游戏,尊重幼儿的自发探索过程。《纲要》中指出,孩子是通
过游戏及其一日活动来学习的,尤其是游戏活动,往往是综合性
的,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促进幼儿多方面开展的价值。同
时,很多幼儿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是通过集体活
动教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并在一次次的个性化创新活动中获得
稳固和开展,成为稳定的品质。其实,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可以
在一日活动细节中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时,教师所要做的
是积极的关注和采取适当的态度呵护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行为,
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遏制。
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候,孩子的很多行为并不象上述案例中
那样能让人直接看出其探索过程。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计后
果的,甚至能造成破坏性。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孩子的行为外
表直接作出判断,而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能帮助我们
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和思考过程,有助于
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引导孩子的思考。《纲要》中指出,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但应是
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还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
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但自身要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全过程,善于
从细节中正确把握教育契机。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在每一个活动过
程中学会观察细节,学会在过程中思考,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价
值。
孩子个性开展是在其天性的根底上展开的,只有在天性的展现
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开展的可能性,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
度的开发。而孩子的天性更多表达在一个个生活细节和各种自发活
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开展的趋势去关注幼儿生活过程,关注寻
常时刻,学会了解行为的开展意义,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个性
开展。
除了幼儿园本身需要改革之外,家长的传统思想也应该解放。
我想,即便现在创办了许多所巴学园式的幼儿园,硬件软件条件都
很充分,有许多家长还是不愿意选择这种新式的教育方法。有许多
家长不能够承受孩子玩沙坑的时候把手和衣服弄脏。所以,既然我
们选择了学前教育,我们就有义务把这种巴学园的思想广泛传播,
让群众对其了解、承受。坚持以下理念:
一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个性培养。
二营造和谐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个性开展。
三创新活动,拓展个性教育的空间。
四开展特长展示个性风采。
五开展个性化教育,优化开展幼儿个性。
六在民主、和谐、自由的宽松环境里,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行
为习惯的形成。
三、结论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幼儿园是一个提供各种各样鞋的场所,
而不是一个托管所。提倡巴学园式的个性化教育是每一个幼儿的个
性得到安康开展的保证。不要让传统的集体化教育禁锢了幼儿的思
维。包括幼儿人格品德的开展,也与个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孩子的
每一个时刻都应该被关注。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21:05: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04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