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讲解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
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
陵、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
圣”。作品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又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李商
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代表作(其实杜甫的诗很多都是经典之作,并不能以哪
几首诗来作为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其诗经后人整理为《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朝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
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叛乱,由于叛乱者以
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
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
衰的转折点)。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杜甫赴奉先
(现在的陕西蒲城)探家,十二月安史之乱开始。唐玄宗天
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唐玄宗
于六月十二日晚上逃离长安,第三天,逃至马嵬驿(今陕西
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迫使
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史称“马嵬驿之变”。随后,玄宗入蜀;
太子李亨在灵州(今宁夏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元至
德,尊玄宗为太上皇。八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
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
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
于次年三月,诗人目睹国家的残破、长安的箫条,感慨万千,
遂写此诗。
3、诗意及注释:
国家(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山川河流(还算勉强完整
的)存在(其它的东西都被毁坏了)。春天来了,(长安)
城里只有草木茂盛(更显闹市的萧条,昔日繁华早已不在)。
感伤时局,看见鲜花而不由得泪水飞溅(花好而人已残,
昔日繁华也早已成空);悲恨亲人离散,听见鸟的叫声而使
人心惊肉跳(躲避离乱而已风声鹤唳)。
战争已经连续很长时间了,(一封)和家人来往的信值
上万两黄金(形容很贵重)。
满头白发越抓越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注解】
国:泛指国家。
破:残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连:连续。
三:泛指多数。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的贵重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4、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格律:
平仄、粘对、押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古: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通◆深【下平十二侵】【去声二十七沁】
今: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深【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古:仄平平通仄仄仄仄平平◆心【下平十二侵】
今: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心【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平仄平通仄平平仄仄平◆金【下平十二侵】
今: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金【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仄平平通仄平仄通通平◆簪【下平十二侵】
今:平平平通仄平仄仄仄平◆簪【八寒,an,ian,uan,üan】
对仗:本诗首联、颔联、颈联均对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自对、草木自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起承转合等谋篇布局:
本诗起句以“破”开篇,凌空起势。以“山河在”反衬
“国破”的广度,以“草木深”显示繁华闹市的荒芜,反衬
“国破”的深度;以“春”本应当的繁华景象而反衬“破”
的残败荒凉,显得沉重、幽深;“春”中之“破”,以乐景
写哀,统领全诗,定下基调。
颔联承接首联,选取春天之中的看花听鸟的特定场景,
由首联的全景描写推进到画面的细节特写,进一步从细节深
入描写“春”中之“破”,使其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其中
“感时”、“恨别”既承接首句“国破”,又启下联“烽火”、
“家书”。
颈联承接颔联,以“烽火”承接“时”、“家书”承接
“别”,更进一层描写“国破”到了何种程度;所以,颈联
不仅仅是颔联的递进、深入,也是与首联相呼应的,既层层
相扣而又丝丝相连。杜甫此诗一反诗作颈联转折的通常写法,
而是继续承接上联继续递进深入。其中因“家书”收不到(不
知家人安危和家人又不知我的音信)的惶恐不安,又启下文
“白头搔更短”的无奈。
尾联对全篇进行了收合,对“国破”、“感时”、“恨
别”、“烽火”、“家书”等进行了处理交代——虽然悲恨
交加而又无可奈何,既不能遁世超然物外又不能附逆同流合
污,既不能领兵杀敌又不能无意义地徒然寻死,欲将以有为
而又无计可施,只能徒然地天天对着急白了的头发抓来抓去。
本诗首联既是起句,又统领全篇;颔联、颈联层层递进
而又首尾呼应;尾联收合全篇。整首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而又丝丝相连、首尾呼应而又环环相扣。
本诗题目“春望”,以“望”为主线,使人视线由远
而近、由近而定格特写镜头。视野先俯视全国破败景象,再
从远处山河到近处的城,再由城内到满目的花鸟草木,再从
花鸟草木到人的定格特写,再由人而神思望乡。在景与情的
变化之中,充满了人和事的更迭;咫尺之内,千里之外;弹
指一瞬,沧海桑田。诗虽小而格局大,天下万事尽在指掌;
诗的高妙之处,于此可见一斑。
6、意象的刻画:
全诗刻画了这么一幅画卷:背景是国家残破的景象,除
了山川河流还算完整,其它的都已经破败不堪了。近景是长
安城春天的繁华景象更是不存在了,只有茂盛的草木,形如
荒坟。近景继续推进,又有一个特写镜头——一位满头白发
的不算老的“老人”(满怀忧恨,不老的人也已衰老了),
看见鲜花,抚今追昔,泪水飞溅;听见鸟叫,疑似追兵,心
惊肉跳;悲恨、无奈、惊疑、慌乱,只能天天把满头的白发
抓来抓去。
7、意境的营造:
通过意象的刻画,营造了这么样的一个意境:草木茂盛、
鲜花怒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在看
花听鸟,频频搔弄着头发;倘若在一个宁静祥和的背景下,
是多么的令人心旷神怡呀!如今却被放在一个国破家亡、妻
离子散、豺狼遍地、满目疮痍的背景下,正反的强烈对比,
尤其触目惊心。整个画面所散发出来的是悲恨而不讽谤、无
奈而欲有为的气势,没有怨天尤人、颓废不堪的气象,其中
蕴含着正气、忠君爱国、奋起有为的基调,毫无猥琐、厌世、
自怨自艾的情怀;悲时局而不讽刺皇帝、恨叛军而不诽谤朝
廷。全诗的意境大气、沉重、悲壮。
8、写作特点:
一是本诗主要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以春天草木
花鸟的欣欣向荣景象,反衬出国破的时局、离乱的人事。
“城春”反衬“国破”,生机勃勃的“城春”同残败不
堪的“国破”相对照,反衬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
在”,前后对照,出人意表,反衬强烈;“城春”原本为闹
市的繁华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
照,愈加明显,反衬强烈。
二是本诗颈联用继续递进的手法,而并没有转折,使诗
意愈来愈高、愈来愈险;倘若没有极深功力,诗意高不上去,
不能进一步递进、深入,则不如转折的有力,整首诗就失败
了。
三是本诗首联、颔联、颈联均用对仗,首联不仅上下句
对仗,而且本句自对,对仗工巧、圆熟、自然。比如:山河
对草木,而且山对河、草对木;对得工整巧妙、自然圆熟。
四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本诗的显著特色。花鸟草木等景
物都融入了浓浓的感情;而这些景物又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
伤时感怀的深厚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
情景交融的典范。
本诗第一句泛写国破,是虚写;其后“城春草木深”、
“花溅泪”、“鸟惊心”“白头搔更短”等是具体写事物,
是实写;“感时”、“恨别”是写心情感受,是虚写。颈联
是写时局变化感受,是虚写;“白头搔更短”是实写,“浑
欲不胜簪”是虚写。诗作虚实结合,才能写得有深度、有立
体感,显得自然圆熟流畅;倘只实写,只有实物,则显得板
滞;倘只虚写,只有感慨,则显得空荡。
9、对前人的继承创新或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以乐景写哀,情景交融,在《诗经》中就大量出现了;
最著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
是典范。杜甫的此诗正是继承了这种传统,而且在格律上更
加精深,音韵更加和谐优美。
《春望》是写国仇家恨的典范之作,大气而不浅露、悲
恨而不怨谤、精美而不小弱、圆熟自然而不凝涩板滞。本诗
更是千百年来写家国之恨的代表作。
“家书抵万金”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胡立利,安徽省凤台县。本文写于2015年7月)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20:3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0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