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导语:《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
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
理的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参考!
一、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
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三、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
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
正月、二月、三月。
6、抵:值,相当。
7、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8、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
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
以免散开。
四、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
(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1]自号少陵
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
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
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
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
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
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五、扩展资料: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
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
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
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
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生活在沦陷下的长安,真是度日如年啊。他为百姓担忧,为自己
流落在他方的妻子儿女担忧,为远在延州以北的芦子关担忧。可是这
三月是长安,却异常安详,春光明媚百花繁盛,鸟儿在枝头啼叫,跟
这连绵的战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
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
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
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
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
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
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
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20:3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0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