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6页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1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
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
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
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
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
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
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
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
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
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
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
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
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
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
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
第2页共26页
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
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
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
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
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
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
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
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
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
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
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
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
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爱和自由》读后感2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经过
实际例子叙述了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
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
完整的人。
第3页共26页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
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
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
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
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
当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我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
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
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
不明白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所以我很欣赏书
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
欲,任其发展,它怎样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
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呢?但经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身受
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左
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
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
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
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
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我肩上的职责很重
第4页共26页
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欢
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
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
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
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
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欢乐、坚
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爱和自由》读后感3
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
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
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
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
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
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
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
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
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第5页共26页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
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
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
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
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
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
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
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
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
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
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成人是
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
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
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
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
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
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
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爱和自
第6页共26页
由》读后感4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
“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
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
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
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境,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
独特的个体。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
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
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本事”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
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
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
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
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
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
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
统的教育方案。
第7页共26页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先作为
教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
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
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
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
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
本事,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
了爱的本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
经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
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
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
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
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爱和自由》
读后感5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
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
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
始终留意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
第8页共26页
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
重。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
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
了解儿童的情绪,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
带来期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
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
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潜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
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
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
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潜力”
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
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
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
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
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
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
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
第9页共26页
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
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潜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
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潜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
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
痛苦了吗?我从学到的,该怎样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
对孩子说:“妈妈爱你!”《爱和自由》读后感6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
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
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
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
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
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
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
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
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
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
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间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
第10页共26页
子有感觉的时间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
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
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
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
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
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
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
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
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
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
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
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
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
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
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
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
第11页共26页
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
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爱和自
由》读后感7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
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
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
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
通人就知之更少了!可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
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
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
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
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
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以前有位姐姐带着自我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
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
位阿姨是教师!”“教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
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
女孩的教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教师
第12页共26页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光之内对中国的幼
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教师粗暴对待学生的
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和孩子在玩扔球,教师扔了一个球给孩
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是孩子把
球扔给教师,结果,教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教师
想:这回教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教师
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
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
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
何人都不会感觉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
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
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欢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
这个纷乱的世界呢《爱和自由》读后感8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记得当时在网上订购时还
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
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
动。
第13页共26页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
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
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
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
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
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
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
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
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
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
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
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
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
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
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按着父母安排的路去读文科或
理科、考甲校或乙校、进A单位或B单位,到我们成为父母,再
理所当然地按这个模式去教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
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
第14页共26页
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
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
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
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
人生道路?
现在,我不再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使她们的方向,而且
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
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
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
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爱和自由》读
后感9
这学期,我有幸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在孩
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认识。这本书强调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
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
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
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
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
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
一种享受吗?
第15页共26页
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
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
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
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
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我们不能为了灌输式的学习而给孩子带来很多外界的内容和
认知,孩子的学习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比如重复
做一件事,重复听一个故事,孩子会从反复听故事中吸收理解内
容,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节,最后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选
书,让孩子吸收好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智力真正的内
涵,或许我们就会走上长辈们的老路,以为成绩衡量一切,而忽
略了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
想。而做好这一部分,0—6岁是关键的时期。
爱,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
感,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生活在压抑,因为怕犯错而察言观
色,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这样更容易丧失自我。所以从爱走到独
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气,很多时候要学会放手。同时也不可限
定孩子的思维,不可“教”孩子一些影响到他创造力的内容,而
是让他自己去感知,去发现。
理解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管是学习还
第16页共26页
是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效果
上。就像蒙托梭利教育学校不会强迫刚送来的孩子马上进教室工
作学习一样,孩子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接受的过程,只
要给予的方法正确,里面还有爱和自由,这就足够让这孩子的成
长规律正常起来。这里面也涉及到纪律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专注
力的问题,孩子都很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反复的做,在长
久的专注过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这样他就愿意遵守纪
律,并且有了自我控制力。《爱和自由》读后感10
世界上除了生命,什么最重要?金钱?权力?地位?都不
是,它是自由。没有了自由,就像一只被束缚在铁笼子里的小
鸟,惶惶不可终日,只能徒劳地等死,任人摆布。
周末,我和同窗袁嘉宁去同学马阳家玩,做了一些作业后,
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在马阳家“闹腾”开了。我们先玩起了“跳格
子”,马阳在地上画了十个格子我们开心地跳来跳去。后来,我
们又想出了新招,找来马阳的跳球(把脚踩在两端,可以蹦来蹦
去),看谁能跳到最后。我们玩得很尽兴,这时,马阳的妈妈突
然喊了一声:“快来看,有一只松鼠!”天哪,有一只松鼠!从
来没有见过松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哎呀,跑了!”
顺着马阳妈妈手指着的方向,只见一只老鼠般大小、小而矫健的
身影一闪而过。“真的是松鼠吗?不会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
第17页共26页
地问马阳的妈妈。她说“是松鼠”,又叫马阳把门关了,这样松
鼠就跑不出去了。“抓松鼠!抓松鼠!”我们大声喊叫着。马阳
的舅舅闻声赶来,“在哪儿呢?”他问。马阳的弟弟指给他看。
他知道后,马上挽起手腕,扑了过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这么
多人的惊吓,蜷缩在角落里,一眨眼的工夫,一只毛茸茸的小东
西就到了他手上,并把它关进了笼子。我们围起来一看,兴奋
了,真的是松鼠!只见这只可爱的小东西浑身棕灰色,有两条显
而易见的黑色条纹,小小的耳朵几乎看不见,小爪子牢牢抓着笼
子,正害怕地浑身发抖,盯着我们看呢!马阳扔进去一些牛肉
干。小东西先愣愣地看着我们,并不吃,后来因为实在是饿了,
用前爪捧着牛肉干,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全身蠕动了起来,从后
面看,就仿佛是一团肉球在滚动,真可爱。就这样单纯地望着小
松鼠,竟也会感到无上的快乐。我们逗它玩,不停地给它吃东
西,可是小松鼠并不快乐。它不停碰撞着笼子,挣扎着,一分一
秒都不歇息地跑来跑去,妄想跑出这个笼子。
后来,它累了,总算安静了下来。它望着我的时候,眼神很
迷惘。我惶恐地望着它,它过于安静的眼里写的是要挣脱吗?很
扭曲,很矛盾。正如一般总以为自己是最强悍的人,往往是最脆
弱的,我突然有一种放开它的冲动,它那渴望自由的眼睛里写满
了悲哀。我去问马阳,她却不屑地笑笑,说:“我怎么不觉得它
第18页共26页
可怜?”问袁嘉宁,回答也是如此。她们是不懂得动物悲哀的
人,她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失去了自由是什么滋味,她们不
懂。
爱,就是放它走,给它自由。《爱和自由》读后感11
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
《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
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人的成长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
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
是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很重要
的。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心孩子时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
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心、真诚的爱、坚
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愿意和你沟通。我
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固然重要,但是
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
才可能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妙,不要简单地以成
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其
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
游戏等方面的自由。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
第19页共26页
独立的思维。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
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
的行为负责任。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
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
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上的自由。并不是什么都
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后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及时反思是
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
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
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
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
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
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
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
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
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爱
和自由》读后感12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
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
第20页共26页
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这几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
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
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
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
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
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
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
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
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
子,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
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
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9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
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
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
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
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
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
第21页共26页
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
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
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
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活动中学习的过程。认识
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
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
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
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
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
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
和勇气。《爱和自由》读后感13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
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
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
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
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
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
第22页共26页
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
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
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
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以前有位姐姐带着自我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
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
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
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
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光之内对中国的幼
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
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
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是孩子把
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
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
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
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
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
第23页共26页
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
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
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
这个纷乱的世界呢?《爱和自由》读后感14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
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
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
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
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
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
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
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
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
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
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
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
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
第24页共26页
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
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
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
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
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
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
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
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
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
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
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
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
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
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
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爱和自由》读后感15
继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在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
下,我拜读了孙瑞雪的又一力作——《爱和自由》。在阅读这本
第25页共26页
书时,我感觉书中所讲,既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脉相承,又
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得更加系统。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
意义是什么?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保障孩子身体上的
成长自是不必说的。但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些还只能算
是人的低级需求。孩子长大后,她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
否有能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因此感到快乐?让她觉得她的
人生是有意义的。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父母的意义应该是
帮助和见证一个人完整地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之前读过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介绍了“儿童成长敏感期”
这一概念,教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快乐成长。《爱和
自由》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成长”的概念,也就是让孩子
能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
认知的主人及精神的主人,在儿童成为这些主人的过程中完成
“完整成长”。书中介绍儿童因抽象思维未形成,对周围事物的
探索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的各种感观来实现的,在儿童不断掌控自
己身体的过程中,完成了做自己身体的主人的成长过程。要完成
儿童各方面的“完整成长”,就必须给予儿童自由,并进行适当
的正面引导,让儿童完整地成长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有个性
的人。
第26页共26页
当今社会“内卷”十分严重,在育儿方面,各种“鸡娃”方
法也层出不穷,许多儿童往往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参加各种兴趣
班学习了,这是父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所表现出的焦虑。作为
孩子的父亲,我也一度迷茫,到底是给孩子报班,不让她输在起
跑线上?还是保护好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过早苛责她的学
习?在看过这本书后,我也得到了我的答案。书中举了一个十分
生动的例子,即我们在听讲座时,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自己有所体
会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必定是我们的感觉最深的那部
分,必定跟我们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儿童的成长也是一
样,不需要成人那种“灌输”(这种“灌输”还可能引起相反的
效果),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就需要父母在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心观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让孩子的
感观与概念相契合,调动儿童的兴趣,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引
导儿童自主探索、学习。
最后,非常感谢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这本书必定会帮助父
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20:1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02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