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习惯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
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
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
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
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
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
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
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
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
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
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
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
联的习俗。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
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
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
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
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
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
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
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
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
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
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
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
“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
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
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
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
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
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
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
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
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
“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
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
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19:06: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98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