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
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
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
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以奴隶的身份从集市间
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
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行事不顺,
违背他的意愿,扰乱他的所为。(通过这些)
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
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
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
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
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
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
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
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
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
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
并称。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
师,被尊为“亚圣”。(孟母三迁)
孟子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
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
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现存七篇,也是用语录体写的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
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比喻和寓言,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
大。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
四书。
断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
★古今异义
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往
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或它的成员
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托
域古义:限制(域民)
今义:疆域
是古义: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今义:判断动词
发古义:被任用(发于畎亩之中)
今义:送出、交付
举古义:被举用(举于海)
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表现(征于色)
今义:出征
喻古义:明白,了解;(而后喻)
今义:比喻
士古义:狱官(举于士)
今义:士兵
筑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
★通假字。
拂同“弼”,辅佐
曾同“增”,增加,增长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
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在国内、在
国外)
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从)
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在)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并列连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亡:国恒亡(灭亡)
数言欲亡(逃跑)
★解题:忧患可理解为忧愁,灾难。也可扩
大为贫穷、挫折、困难,当然不能把死于安
乐理解为追求幸福生活就一定死亡。忧患
(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
使人委靡死亡。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
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
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
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
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
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
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
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
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
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
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
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
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
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
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
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
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精段阅读
第一部分(l-2):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
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
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1):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
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在经
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
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
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
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
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语言„„)
第二层(2-2):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
者的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
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
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
的过渡作用
第二部分(3-3):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
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
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
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
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
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
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
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第三部分(4-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积极意义:成就大事业,接受艰苦甚至痛
苦的磨练,能锻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智
慧和勇气,激发信心,逆境出人才,古今中
外不乏其例。
消极意义:当大任说是“天”给予的,是受
时代所局限,唯条件论也不可能,优越条件
对事业的成功是一种有利的客观因素,如把
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人将会大有作为
★整体局限:宣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与今义不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
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
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
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
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
“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
高度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
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
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
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
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
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
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
关系。“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
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
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
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
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
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
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
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
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19:0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98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