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介绍
大家都知道《》的作者叫,但不知道王之涣的身份来历吧?下面小编给大家
带来《登鹳雀楼》王之涣介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
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
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
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
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
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
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
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
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
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
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
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
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
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
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
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
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
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
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
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
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
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
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
“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
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
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
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
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
“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别》中
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
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
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
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
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介绍
介绍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
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
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
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
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
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
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
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1]他的诗以《登鹳雀
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
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生平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
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
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
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
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
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
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
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
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
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
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
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
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
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
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
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
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
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
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
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
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
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
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
典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
墓地
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近日,该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
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
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
足以说明唐代著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
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
为淄川郡司士。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
死于淄川官舍。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
王绾墓志记载,王绾一生曾做过十个官职,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
公元七九三年,王绾死于京城长安。王绾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听到
消息后,让儿子赶到长安,护送王绾灵柩回洛阳,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
邙山祖茔。
据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赵跟喜介绍,志文记载,王之涣家族原籍山西太
原,死后最早葬在洛阳的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阳,共有
五个儿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详,另外四子分别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
死后也都葬在洛阳。王之涣为王昱的儿子。目前,千唐志斋博物馆共收藏有王
氏家族七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王之涣的墓志出土于
上世纪三十年代,现藏南京博物院。
婚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
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
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
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
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
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
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
竟不能合葬。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17:4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94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