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端午节传说

更新时间:2023-01-18 17:18:27 阅读: 评论:0

中考英语真题-through和across的区别


2023年1月18日发(作者: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是谁写的)

端午节传说

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

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

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

诗人秋瑾等,还有恶月恶日、蓄兰沐浴、走黄巢等说法。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民俗繁多复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

称呼,生动反映各地端午习俗有同也有异。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

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纪念介子推

在我国的山西一带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琴操》中说:“介子绥割腓

骨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

令燔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6]

山西著名民俗学家聂元龙说:“汉代末期,山西寒食节的风俗异军突起,影响广远。民

间百姓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以芦苇叶包裹黍米煮熟,于寒食期间食用。虽然

介子推的端午节起源说更多让位于寒食节起源说,但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相同的是,由于粽

子是即可用来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间把粽子作为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顺理成

章的事了。很多地方民众依然在寒食节吃粽子,这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风俗。

山西表里山河,人文荟萃,文化厚重,奔涌向前的黄河为三晋大地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

仁人志士。介子推,晋国贤臣,寒食节便因其而生,为后人所念,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

内容。然而,流传千年的端午吃粽子习俗也因介子推而生,知道的人却不多。端午节的由来,

作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历代学者各有不同的认知,国内也有多个关

于端午节起源的版本。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等,关于历史人物与端午节的故事,众

说纷纭,各不相同。在众多传说中,屈原说一直占据主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实际

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民间节俗,只是这一端午源起之说鲜为

人知而已。

东汉蔡邕的琴曲专著《琴操》记载: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

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

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

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

苦,非乐龙伍,惔不眄顾。”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

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

举发火。

文章大意为: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

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

子推甚为怨恨,便做《龙蛇之歌》以感悟晋文公,然后就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龙

蛇之歌》的意思为“有一条矫健强壮的龙,遭到了上天的谴怒,卷角弃甲,遁迹于下土。志

愿不能实现,蛇也和他同伍,龙蛇一齐行走,在草野中仍有分别。龙等到了升天之日,安居

于他的龙庭,唯有蛇依然蹉跎失意,沉滞在灰色的泥土。抬头望着天空满怀怨恨,缠绕于心

的是无限悲苦。并非乐于与龙为伍,忧心如焚是因为他没有丝毫的关心和眷顾。”重耳读此

文后,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

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

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

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粽子作为寒食的一种,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做为一种传统民俗慢慢就流传了下来。由此

可以得出结论,端午节,五月初五这个日子,最早便是用来纪念介子推的。

走黄巢说编辑

据传说,陆河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走黄巢”。公元875年的唐朝末期,黄巢领导农民

大起义。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当时陆河人的祖先居住在外省,由于受到官府

的欺骗宣传,认为黄巢和起义军是魔鬼,以讹传讹,大家非常害怕他们。在黄巢起义期间的

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大家听说黄巢的军队马上要打过来,忙于逃命。逃难的路上,一位妇女

背着一年纪较大的男孩,手里拉着一个年纪较小的男孩,恰好遇见了黄巢,但并不知晓他的

身份。黄巢看见这位妇女的行为不对劲就问她:“你为什么大的孩子背,小的孩子拉?”这

位妇女直率地回答说:“背的是我的侄儿,拉的是我的小孩。一旦黄巢追来,我就放弃自己

的小孩,背着侄儿快速逃走。侄儿已亡父,若被杀,他家就断根绝后了。儿子若被杀,我还

年轻可再生。”

黄巢被她这种崇高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对她说:“我就是黄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

回去在自家的门楣上插上艾,我的军队就不会杀你们。”这位妇女回去照这样做。消息一传

开,左邻右舍纷纷效仿。起义军来到这个村子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都插上艾,认为他们都是

好人,便没有杀他们。从此,人们每年都把“五月初五”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以示纪念“走

黄巢”,还要在门楣上插艾,以保全家平安。几百年前,陆河人的祖先迁到陆河,也把这种

风俗带到陆河。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

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

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

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端午节,

用纸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

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

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

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太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

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太夫。后来

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于是便发展成为了粽子。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佩豆娘、斗草、吃

五黄、放风筝、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9]

流言中引用的所谓纪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都是古已有之的。然而,这些说法都

早已为学术界所抛弃。关于屈原的生平经历,可见最早的文献莫过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和《楚辞》了。今的学者对屈原生平的了解,几乎全部来源于这两份材料。然而,

遗憾的是,这两份文献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传世的《史记》中这一篇存在着多处显而易见

的错误,而《楚辞》更是难以判断其标各篇注的创作时间和具体作者是否可信。正是因为这

些文献并不是很可靠,从清末开始,甚至有部分学者干脆怀疑屈原此人是否存在。今虽然绝

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屈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对于这两份文献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的

争论却从未停息。

《史记》和《楚辞》中对于屈原死因的记录是他被楚顷襄王流放到“江滨”,“三年不

得复见”,“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然而,无论是传世的《史记》,还是传世的《楚辞》

各篇,都没有明确说明他投江的事件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10]屈原是楚国人,春秋时

各国历法均不相同,如屈原真是楚历五月五日投江,秦历也只会记作二月五日(据睡虎地秦

简,秦“五月,楚八月”),则端午节只能改期。[11]

最早记录屈原死于五月五日的文献,是南朝梁的吴均所作《续齐谐记》。而这本《续齐

谐记》是一本志怪小说集,是讲述各种奇闻异事的文学作品。这本书今天早已亡佚,幸亏有

一些图书转引过它所记载的故事,使得该书中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至今。其中有一篇就讲了

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这里抄录《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对此段故事的引用如下:“屈

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

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

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后人作粽,

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10]——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屈原在五月五日

投汨罗江而死,楚地的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去祭奠他。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年间,

长沙有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看见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的,跟他讲,区回经常祭祀

他,他对此很开心,但是他们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龙抢走了。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

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怕这些东西,这样屈原就能避免手慢无。于是区回就照

他说的做了。后人的这些风俗,也都来自这里。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都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最

早记录屈原投江于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由于《屈原列

传》存在种种问题,指其不可信的学者颇多。如胡适说,“《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

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屈原贾生列传》矛盾之处甚多,以至被怀疑是司马迁或后人拼合、

杜撰之作。20世纪初,一些学者提出“屈原否定论”时,总结了《屈原贾生列传》的种种

疑点。有很多学者,对《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持怀疑态度:廖平认为,《离骚》的作者

是秦朝方士,是写给秦始皇的“仙真人诗”。胡适认为,《史记》中屈原“理想的忠臣”形象,

是汉朝文人改造出来的。在廖平之后,胡适从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

不会生在秦汉以前。在他看来,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但这种忠臣在汉以前是不会发

生的,因为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胡适认为,今天“儒教化”的屈原及《楚

辞》的始作俑者是“汉朝的老学究”。还有学者认为,《离骚》真正作者是汉朝人刘安或者贾

谊。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17:1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93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民俗作文
下一篇:寓言故事作文
标签:端午节传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