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规律题型方法总结和练习
一、教学内容:
规律探究型问题
1.图案变化规律
2.数列、代数式运算规律
3.几何变化规律
4.探索研究
二、知识要点:
近年来,探索规律的题目成为数学中考的一个热点,目的是考查学生观察
分析及探索的能力.题目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通常题设部分给出一些数量
关系或图形变换关系,通过观察分析,要求学生找出这些关系中存在的规律。
这种数学题目本身存在一种数学探索的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
发现规律。是中考的一个难点,越来越引起考生重视。下面我们根据几种不同
类型的规律变化类型题进行分析。
“规律探究型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分别从直观形象
和抽象符号上进行规律探索,突出数学的生活化,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学
习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使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
调查的经验,使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的过程,
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
界的有效数学模型。现就规律探究的几个例子,来探讨一下这类专题:
一、规律探索型问题的分类:
1、数式规律
通常给定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不等式,然后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
反映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
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部分
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特
征,改写成要求的格式。
如:1、有一串单项式:a,2a2,3a3,4a4,…,19a19,20a20,…那么第n个
单项式是。
2、争当小高斯:高斯在10岁的时候,曾计算出
1+2+3+4+······+100=_________;还有另外一种解法:设S=
1+2+3+······+99+100,那么也可以写成
S=100+99+98+97+······+2+1,把这两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可以得
到2S=(1+100)+(2+99)+(3+97)+······+(99+2)+(100+1),
2S=100×101,S=由此,猜想前n个自然数和:1+2+3+4+······+n=-
________,前n个偶数和:2+4+6+8+······+2n=________,前n个奇数
和:1+3+5+7+9+······+(2n-1)=________.
猜想归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已给出的材料和信息对研究
的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比较、归纳和分析综合,作出符合一定规律与事实的
推测性想象,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它是发现和认识规律的重要手段.平时的教学
不能局限于课本,可以设计一些猜想性、类比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
试验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通过对大量特殊情形的观察猜想出一般情形的结论,
从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
2、图形规律
根据一组相关图形的变化规律,从中总结图形变化所反映的规律。解决这
类图形规律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数图形,将图形转化成数字规律,再用
数字规律的解决问题,一种是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从图形中直接寻找规律。
如:1、下图是某同学在沙滩上用石子摆成的小房子.
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写出第n个小房子用了_________块石子。
2、下面是按照一定规律画出的一列“树型”图:
经观察可以发现:图(2)比图(1)多出2个“树枝”,图(3)比图(2)
多出5个“树枝”,图(4)比图(3)多出10个“树枝”,照此规律,图(7)
比图(6)多出个“树枝”.
图案、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简明,包含的信息量多等特点,解决此类问
题需要把“形”转化为“数”,考查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规律探索型问题常用解法
1、抓住条件中的变与不变
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都会涉及到一个或者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
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所以,抓住了变量,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
键.而这些变量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
号.
如: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式子:,,,,…(),其
中第7个式子是,第个式子是(为正整数).分
子和分母的底数没变,变化的是符号及它们的指数,再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
起加以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2、化繁为简,形转化为数
有些题目看上去很大、图形很复杂,实际上,关键性的内容并不多.对题目
做一番认真地分析,去粗取精,取伪存真,把其中主要的、关键的内容抽出来,
题目的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如:将一些半径相同的小圆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第1个图形有6个小圆,
第2个图形有10个小圆,第3个图形有16个小圆,第4个图形有24个小圆,……,
依次规律,第6个图形有个小圆.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
3、寻找事物的循环节
有些题目包含着事物的循环规律,找到了事物的循环规律,其他问题就可
以迎刃而解.
如:把一张纸片剪成4块,再从所得的纸片中任取若干块,每块又剪成4
块,像这样依次地进行下去,到剪完某一次为止。那么2007,2008,2009,2010
这四个数中______________可能是剪出的纸片数
有些题目,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本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只要在观察
形式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寻找它的不变量,就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三、规律探索型问题常见的结论:
1、乘方型:
如:一张白纸引发的规律: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可得到两层。继续对
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1、连续对折n次后,可以得到几
层?2、连续对折n次后,可以得到几条折痕?3、若这张白纸的面积为1,连续对
折n次后单层面积是多少?
另如:拉面问题:将一团拉面拉一次,再捏合一次,再拉第二次,又捏合
一次,如此重复下去,第n次捏合后,有多少根拉面?
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察数的特征:将“数”进行比较,一定会发现“数”
与“数”间的联系
2、等比型:这类题型最简单,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很容易解决。
如:观察下列图形,则第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是_________
3、等差型:这些题型在数学中应用最广,题型最多。
例如:火柴棍引发若干的规律
1、用火柴棍拼三角形
变式1:用火柴棍拼正方形
(1)搭一搭,填一填:
(2)根据你的算法,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__根火柴棒。
三角形个数12345……n
火柴棍根数3……
正方形个数123。。。。。。n
火柴棒条数
变式2:用同样规律的蓝白两色正方形瓷砖铺设地面,如图所示第n个图形中需
用蓝色瓷砖__块
当数学问题所反映的数列的差值均为整数K时,其通式就与整数K的倍
数有关,结果一定是(Kn±常数)的形式(n为自然数),将K代入特例中验证
即可轻易得到通式,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熟练后可口头作出答解。
4、差值呈自然数增长型
这类通式往往与前n个自然数的和、前n个奇数和或前n个偶数和有关。
这类习题有许多实例:一条直线上有2个点,则有1条线段;如有3个点,
则有2+1条线段;有4个点,则有3+2+1条线段;依次类推:有n个已知点,
则有线段(n-1)+(n-2)+……+3+2+1条线段,即有[(n-1+1)(n-1)]÷2=[n
(n-1)]÷2条线段。另外还有“几个人相互握手总次数和”、“打篮球进行
单循环比赛取总场次”等问题。所反映的是同一个数学问题,只是将其置身于
各类不同的生活背景中,但归根到底是求前(n-1)个自然数的和。
又如,1、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图,拼第1个图形需要3个正方形,拼第
2个图形需要6个正方形,依次类推,拼第4个图形需要______个正方形,拼第
n个图形需要_________个正方形。
2、下边是一个有规律排列的数表,请用含n的代数式(n为正整数)表示数表中第
n行第n列的数:_____________
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
第一行12510
第二行43611
第三行98712
第四行16151413
…
结论的归结无非是乘方型、n的一次式s=kn+b或二次式s=an²+bn+c。
数学规律,多数是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解析式里常常包含着数学运算,所
以,要求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做一些计算,是解答找规律题的好途径.
规律探索型问题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广泛,题目没有固定的形式,因此没
有固定的解题方法。它既能充分地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又能
较好地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因
而成为中考的热点.这就启发广大数学教师必须注重过程教学,用科学的方法引
导学生亲身参与、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之美,
感受探索的愉悦,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1.图案变化规律探究题
图案变化规律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发现有关图形所具有的规律性或
不变性的问题,它往往给出了一组变化了的图形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
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它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考
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联想、归纳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
创新能力,题型可涉及填空、选择或解答。
例:如图,是一个装饰物品连续旋转闪烁所成的三个图形,照此规律闪烁,
下一个呈现出来的图形是()。
分析:观察图像变化规律,不难发现阴影部分的图形是按顺时针每次旋转
两个小格。答案是B
2.数列、代数式运算规律猜想型探究题
题设中提供某些信息,供解题者观察、类比、推理、反思,从而归纳、猜
测、验证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结论,这样的问题称为猜想型探究题。猜想型探
究题能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和直觉思维,能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思维品质
和探索精神。
3.几何变化规律探究题
观察几何图形、根据题中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猜想下面所没有给出的图
形变化情况、探究图形的变化和所求的结果、归纳总结发现规律。
例:对面积为1的△ABC逐次进行以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BC、
CA至点A
1
、B
1
、C
1
,使得A
1
B=2AB,B
1
C=2BC,C
1
A=2CA,顺次连接A
1
、B
1
、C
1
,得
到△A
1
B
1
C
1
,记其面积为S
1
;第二次操作,分别延长A
1
B
1
、B
1
C
1
、C
1
A
1
至点A
2
、B
2
、
C
2
,使得A
2
B
1
=2A
1
B
1
,B
2
C
1
=2B
1
C
1
,C
2
A
1
=2C
1
A
1
,顺次连接A
2
、B
2
、C
2
,得到△A
2
B
2
C
2
,
记其面积为S
2
;…;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可得到△A
5
B
5
C
5
,则其面积
S
5
=_____________.
4.探索研究
已知题中给出一个全新的名词,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名词的含义解题.体现学
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能力,通过提高数学知识技能,准确地运用
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
例: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满足条件:三角形的一边与矩形的一边重合,
且三角形的这边所对的顶点在矩形这边的对边上,则称这样的矩形为三角形的
“友好矩形”.如图①所示,矩形ABEF即为△ABC的“友好矩形”.显然,当
△ABC是钝角三角形时,其“友好矩形”只有一个.
根据上面叙述,(1)说明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三角形的“友好平行
四边形”;
(2)如图②,若△ABC为直角三角形,且∠C=90°,在图②中画出△ABC
的所有“友好矩形”,并比较这些矩形面积的大小.
(2)此时共有2个友好矩形,如图的BCAD、ABEF.
易知,矩形BCAD、ABEF的面积都等于△ABC面积的2倍,∴△ABC的“友
好矩形”的面积相等.
三、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存在的规律。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着重考查学生
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的培养的重要前提.
【典型例题】
例题1、图形的操作过程(本题中四个矩形的水平方向的边长均为a,竖直方
向的边长均为b):
●在图①中,将线段A
1
A
2
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
1
B
2
,得到封闭图形A
1
A
2
B
2
B
1
(即
阴影部分);
●在图②中,将折线A
1
A
2
A
3
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
1
B
2
B
3
,得到封闭图形A
1
A
2
A
3
B
3
B
2
B
1
(阴影部分).
(1)在图③中,请你类似地画一条有两个折点的折线,同样向右平移1个单
位,从而得到一个封闭图形,并用斜线画出阴影;
(2)请你分别写出上述三个图形中除去阴影部分后剩余部分的面积:S
1
_
_,S
2
__,S
3
__;
(3)联想与桥梁
如图④中,在一块矩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柏油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
水平宽度都是1个单位),请你猜想空白部分表示的草地面积是多少?并说明
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这个题目是要求学生从几何图形的变化中,探索图形面积的变化,
并加以说明.在前面的三个图形中,常规的办法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或分别割
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进而计算空白部分的面
积.注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阴影部分的面积以一个单位为底,高
均为b,或者多个和为b,所以空白部分面积均为ab-b.但是当阴影部分的左
右边界由折线变为任意的曲线时,计算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我们考虑图
形的拆分和拼接,利用平移得到空白部分构成的“简单”图形来计算草地的面
积.
【解析】(1)画图(要求对应点在水平位置上,宽度保持一致)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数之积等于这两数之和?设n表示正整数,用关于n
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探究规律、导出公式.
【分析】该题是通过观察给出的运算,找到反映其规律的表达式.此类问
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通过观察给出
的四个等式左边是一个分数与一个整数的积且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1,而整数与
分子相同.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和,所以不难发现其规律为:左边
例题4、我们给出如下定义:若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则称这个四边
形为等对角线四边形.请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你所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对角线四边形的两种图形的名称;
(2)探究:当等对角线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所夹锐角为时,这对角
所对的两边之和与其中一条对角线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考点: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的性质等.
【分析】本题的名词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了条件,正确结论的探索,是证明
的基础.结论的证明综合了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及平
移的方法和手段,将两边之和平移到同一线段上,再与第三边进行比较.
【解析】(1)答案不唯一,如正方形、矩形、等腰梯形等等.
即等对角线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所夹锐角为时,这对角所对的两边
之和大于或等于其中一条对角线的长.
例题5、四边形一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上的点,如果到这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
离不相等,但到另一对角线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则称这点为这个四边形的
准等距点.如图1,点P为四边形ABCD对角线AC所在直线上的一点,PD=PB,
PA≠PC,则点P为四边形ABCD的准等距点.
(1)如图2,画出菱形ABCD的一个准等距点.
(2)如图3,作出四边形ABCD的一个准等距点(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不要求写作法).
(3)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P是AC上的点,PA≠PC,延长BP交CD
于点E,延长DP交BC于点F,且∠CDF=∠CBE,CE=CF.求证:点P是四边形
ABCD的准等距点.
考点:三角形全等、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
【分析】根据题中的“准等距点”的概念,PD=PB,PA≠PC,可以知道,
点P在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上,再由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
【解析】(1)如图2,点P即为所画点.(答案不唯一.点P不能画在AC
中点)
乙
9.如图,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纸片,按黑色纸片数逐渐加1的规律拼成
一列图案:
⑴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___张;
⑵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___张.
(1)观察图形,填写下表:
钉子数(n×n)S值
2×22
3×32+3
4×42+3+()
5×5()
(2)写出(n-1)×(n-1)和n×n的两个钉子板上,不同长度值的线
段种数之间的关系;(用式子或语言表述均可)
(3)对n×n的钉子板,写出用n表示S的代数式.
**2.根据以下10个乘积,回答问题:
11×29;12×28;13×27;14×26;15×25;
16×24;17×23;18×22;19×21;20×20.
(1)试将以上各乘积分别写成一个“□2-○2”(两数平方差)的形式,
并写出其中一个的思考过程;
(2)将以上10个乘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试由⑴、⑵猜测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不要求证明)
**2、⑴11×29=202-92;12×28=202-82;13×27=202-72;
14×26=202-62;15×25=202-52;16×24=202-42;
17×23=202-32;18×22=202-22;19×21=202-12;20×20=202-02.
例如,11×29;假设11×29=□2-○2,因为□2-○2=(□+○)(□-
○);所以,可以令□-○=11,□+○=29.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04:5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