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圆明园的毁灭

更新时间:2023-01-18 16:21:16 阅读: 评论:0

中考指南2019答案-英文省略号


2023年1月18日发(作者:笑面如花和笑靥如花的意思)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

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

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文章结构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

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

痛心与仇恨。

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

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

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第五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相关资料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

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

称,占地甚广。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

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

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

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

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

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

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

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

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

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

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

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

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

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铺上了中国特有的

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园内还收藏了

极为丰富的举国珍宝、稀世文物,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艺术价值极高。1860年10月6日至17日英法联军

劫掠园中珍宝11天,并纵火焚毁三天三夜。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整,

万春园、福海、万花阵(欧式迷宫)等逐步恢复,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成就被普遍认为既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

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

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

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

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

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

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

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

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

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

德避暑山庄而去。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

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

侵者的坚决抗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

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

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

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

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

投福海而死。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

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

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

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

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

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

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

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

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

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

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

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

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

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

运走。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

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

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

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

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

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

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

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

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860年10月9日,法国军队暂

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

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声称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下令火烧圆明园。圆明园的

焚毁原因不同人士持有不同观点,中国官方史学界的说法是英法联军为掩盖其野

蛮劫掠而放火灭迹。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清朝长期不遵守西方奉行的外交礼仪,自

乾隆年间起,对西方各国君主及其使臣蔑视和不平等对待,持此看法的著作有特

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的《鸦片战争》。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

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相距

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直落巷衢。事后据清

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

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

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860年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

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

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

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

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

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

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陷入火海的圆明园迫于压力,奉命留守北京的恭

亲王奕欣,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

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霸占了九

龙司和北部的大片领土,索要到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并且大大加强

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控制和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侵略。中国半封建半殖

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

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耘堂、慎修思永、

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瑶台、万

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林渊锦镜、海岳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

界、正觉寺等建筑。残存建筑多已年久失修。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

算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

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奉养两宫(慈安、慈禧)太后的

居所。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

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

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

多完好。圆明园仍属皇家禁苑,管理事务大臣及以下官员职务都有保留。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帝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

军溃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

全被兵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

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经过这次洗劫,历经同治、光绪两朝

修葺部分也荡然无存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撤了圆明园的部分官员。

清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里,圆明园遗址残料继续受到劫掠。园内的方砖、条石、石

料、汉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等建筑材料纷纷被军阀官僚运走修建私园和陵

墓,圆明园虎皮石围墙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

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

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

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八柱碑、远瀛观石栏杆和"

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

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

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

将士碑。抗日战争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

改为水田。

1950年,周恩来曾指示: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可修复。曾

计划将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定址于此,但1960年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

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余城墙

及地基、万春园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

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

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

遗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尤其以绮春园被占用

破坏的最严重。

袁腾飞曾发表评论:"英法联军是焚、抢,圆明园可没毁。你看1870年的圆明园

照片,尤其是西洋的建筑还在,圆明园经历了三劫,火劫、石劫、土劫。火劫就

是英法联军用火烧的,石劫就是那些达官贵人从里面拉石料,华表什么的,土劫

是老百姓从里面拉土,围湖造田,这三劫彻底毁了圆明园,联军是第一劫,而且

联军抢的同时,本国人也在抢,这皇上家的,不抢白不抢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16:2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90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遮掩的近义词
下一篇:写雪的诗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