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天的古诗词赏析
《夏夜叹》
唐代: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赏析】
《夏夜叹》描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
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
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
的所思: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对唐肃宗和朝廷
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
四句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
杜甫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
这几句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
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杜甫感叹仲夏之夜太
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真是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啊,夏日的
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
许会凉快点儿!他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
翅飞翔。于是,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
得其乐为常情。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杜甫由景联
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
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
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
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末
四句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他期盼着太平盛世。在此时,
他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赏析】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
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
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
因为在山中,天气更凉爽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
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
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
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
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
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
然的心情。“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
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
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
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
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体青
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
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
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
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
自得的闲趣。
《山亭夏日》
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水晶帘一作水精帘)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
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
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
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变态。《红楼梦》里描写大
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
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
“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里诗人是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
观。诗人看到平静的池塘倒映着远近不同的亭台楼阁的倒影,心
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写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诗句来。“入池塘”
的“入”字用得好,他不仅写出了明净与清新,也写出了动感,
写出了池塘容山容水容亭台楼阁的胸怀,把池塘写大了。
“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
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
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
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
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
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
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
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满架蔷薇一院香”中诗人又从嗅觉角度来写夏日。正当诗
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那蔷薇不是诗人看到的,诗人也未必知道庭
院里还有蔷薇满架,而是那醉人的芳一香提醒了诗人。在这盛夏
骄陽下的山亭的幽静清新的景致之中,又加上“满架蔷薇”,增添
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芳一香,使作品洋溢出夏日特有的
灵动与生机。另外,“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不无关联,
若没有微风,蔷薇花香就不会飘过来,诗人自然就不知道还有“满
架蔷薇”。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
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
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
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
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
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
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
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
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
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
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
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
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夏夜追凉》
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赏析】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
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
首》其二)诗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
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
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
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
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
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
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
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
“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
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
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
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
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
“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
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
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
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
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
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
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
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
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
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
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
——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
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
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
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
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本文发布于:2023-01-18 16:03: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9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