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
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
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
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
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
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
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
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
身自好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
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
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
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
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
“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
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
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
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
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
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
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四.补充理解:
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
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
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组内评价:
教师教态大方,语言表述清爽,课堂思路清晰,教学目标能有效完成。教学设计中有几处可
以稍作改进:1、在请学生答题时多留一些时间,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走到学生
中间,观察学生的思维程度并予以指导,从而发现更多的课堂资源;2、课件中,可以适当补
充图片,以渲染意境,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导语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文人写的词吗?是光照千古的苏轼,世称苏东坡。他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的第一阶段(定惠院阶段)痛苦孤独里写的名篇《卜
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
王的外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撰《词律》以
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
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
仄韵,后片五仄韵。
“寓居”在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官员等人。
苏东坡的生命的起点是眉州.而这个文坛巨匠,光彩照人的苏东坡,他的生命的起点却是在
黄州.当然,苏轼是一只蛹,而苏东坡是一羽蝶.这种蝶变是在黄州完成的。苏东坡在黄州只
有短短4年多时间,住了3个地方,定惠院、临皋亭、南堂。按照3个住处,黄冈市委归纳
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第一阶段(定惠院阶段)痛苦孤独,第二阶段(临皋亭阶段)自
省彻悟,第三阶段(南堂阶段)超越旷达。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眉
州人。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诗、文、词皆独步一时。其词突
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
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
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宏肆雄放,
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一生著述宏富,著有《东坡易传》、《苏
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4、写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
的情愫。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
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
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
住四年多。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
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里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
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
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
索的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二、分组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
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
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
洲上。
三、深入研读
1、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
明确: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明确: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提示:学生寻找的时候容易遗漏,应当提醒学生紧扣意象细致的有条不紊的探寻。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
明确:缺月表面写月亮的不圆,其实在人生层面比喻的写出了才华如明月的苏轼,此时正处于
人生的低谷悲凉阶段,与家人悲离;还在社会环境层面暗示了那个封建社会的残缺黑暗,为
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
漏断说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静下来.
幽人是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联系背景,可知当时苏轼处境艰难,心情低落。
孤鸿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
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寒枝暗示苏轼当时的凄凉处境。
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滨、湖滨带出露水面的沙滩,在当时人烟稀少,荒凉清冷。
4、概括上片、下片的意义.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接着写幽人孤鸿
往来。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
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
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
意脉贯通.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
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全词语语双关,托物寓怀,
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5、悟读,诗情画境
风飘飘,水摇摇,掸掸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泛舟江渚,岂不乐哉?已而缺月高悬,秋
风萧萧,疏桐却更显枯槁。月,再怎么明亮,它也是残缺的。永远,它都无法照亮这个残缺
黑暗的世界。风,再怎么怒吼,也看似无力,它无力吹走我内心的绵绵长恨.离群之雁只身
飞行,寻找栖息地。良禽择木而栖,最终,它没有寻觅到属于它的地方。或许,孤寂的沙洲便
是它的归宿吧.如果可以,我要成为你-—缥缈处的孤鸿。虽形影相吊,却可穿过世间的浮华
糜烂,越过人生的悲凄无奈,跨过世俗的沧海桑田,穿过古朴陈旧的门,来到向往已久的净土.
四、品读,鉴赏评析
1.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两句。
答案这两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凄冷、孤苦
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
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2.“谁见幽人独往来?”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
幽人有何关系?
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
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
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
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
洁身自好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里“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
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
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
徘徊心境。
5.本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言人见鸿。人似鸿,鸿似人;而托鸿以见人,实乃作者用意所在。
试分析本词里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
答案“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
形象,随即轻灵飞动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像缥缈
孤鸿影的“幽人”那样孤高的心境.这两句词,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
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片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孤
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
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另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
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
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
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
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曹操《短
歌行》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此词化用曹操此意,虽然有
乌鹊的凄凉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对逆境的自我选择,从而凸显人物内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
奇志,使词人从自怜自叹中升华为另一种人格境界。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首词的境界,确如山谷道人-黄庭坚所说:“语意
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
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
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
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
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五、苏轼词艺术特色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
“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
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
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
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
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
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
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六、方法总结:分反思加分与合反思加合的六步满分高效思维导流创新方法。
六步:
第一步分,指深入分析每一个字词句及其他元素的意义、角度、层面、特征、写法、思想、
感情、形象、作用、本质、规律、结构等等。
第二步反思,指反思分清这上一步分析里哪对哪错,并反思这相关的全部内容是否都分析到
位,以及相关的具体分析、反思、创新方法是否都运用到位。
第三步分指及时改错,及时把第一步的分析做得更加全面,进而细致精准创新。
第四步合,指综合,指把第一、三步的分析推向纵横交织,融会贯通;
第五步反思,也指反思分清这上一步综合里哪对哪错,并反思这相关的全部内容是否都综合
到位,以及相关的具体分析、反思、创新方法是否都运用到位。
第六步合也指及时改错,及时进一步把第一、三、四步的分析综合推向纵横交织,分析综合
得更加全面,进而细致精准创新。
这里面说的错误包括不够清楚、细致、全面、准确、灵活、严谨,与不符合相关的全部规律。
这方法最大特点是,及时不让上一步的错,带到下一步,步步为营的尽量确保思维“不出轨”,
尽量确保每一步都没有错误。“细节决定成败。”这六步满分高效思维导流创新方法是世
界迄今为止最细密精准的创新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分析是把事
物分解为各个方面,综合是把事物各个方面按联系组成整体,以掌握本质规律.在分析基础上
综合,在综合导引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思考的细化、深入。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23:58: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87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