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秋江独钓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诵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难点: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诵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目标: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育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过程:
(诵读与欣赏)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古诗。(注意“蓑、扁”的读音)
(2)指名朗读古诗,齐读古诗。
(3)让学生发现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四句诗用了九个“一”,这是体现诗
题中“独”)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背诵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一幅画(引导学生将诗意
的形象具体化)
(2)介绍古诗中的题画诗,这类诗“诗中有画”。(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诗句
展开想象,将原画在学生头脑中还原。)
(3)让学生自我感悟:读了《题秋江独钓图》,你能感受到诗中有画吗
3、小结。
进学之道
一.导入:
1、简介《礼记》
《礼记》是中华传世名著经典,共四十九篇。《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
礼学文献选编,其内容还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教育等
诸多方面。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
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
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
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
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也是我们今天普遍采用的注解。
2、读选段(15分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注解:善,善于。逸,闲适。而,但是。从,跟……一样。庸,归功于。怨,
埋怨。问,探讨,研究。坚,坚硬,结实。节目,枝杈。说,读tuō,通“脱”,
脱离。待,对待。问,问题。叩,敲,打。待,等待。进,增进,深入理解。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
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
反而归罪于老师。
二、如何读
1、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2、朗诵:指大声诵读诗文,带有情韵地朗读,既可表现声音抑扬顿挫之美,还
可传达情感信息,更能感染人。诵读
3、吟诵: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
三、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选段,运用以上三种读书的方法中的一种来读你选择的选
段,推举小组中读得最精彩的同学进行展示。读后概括所读选段的中心内容思想。
四、联系实际(14分钟)
(一)、观看情景剧(3分钟)
(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3分钟)
(三)、发表看法
(一)学习小结:《学记》思想的启发
(二)方法小结:课外自学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读——思——悟——行
五、课外拓展
六、齐读选段,作为回礼(如有时间)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进学之道
方法:读——思——悟——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写诗人日暮逢雪投宿的经历。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
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
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正确朗读和背诵积累古诗文。
2.理解关键词的表达作用。
3.理解作品表现的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场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读好诗歌——做一个朗诵家
1.欣赏范读视频
2.设计朗读节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首五绝,可按如下节奏和重音试读: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自主训练,展示成果。
三、发现精彩——做一个欣赏家
【学生活动】寻千金一字,赏风雪人归
第一步:学生自主探索
过渡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或哪一个词语用的精彩
请你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说说见解。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解读诗中一词、一句,彰显自己独特的悟性。
第二步:围绕预设题目再度加深理解。
预设题目:
1.苍山为什么会“远”
2.“天寒白屋贫”中,一个短语“白屋贫”好在何处
3.“柴门闻犬吠”中,一声犬吠使意境有何改变
4.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除“闻犬吠”外,旅人还听到什么声音
解决方案:第1、2题可举手发言,3、4题可按小组讨论后再代表回答。
参考答案:
1.一个“远”字,点活画面、托出诗境。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
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2.“白屋贫”,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反映了借宿人
家境况的萧条,和“日暮苍山”一起共同渲染冷色调和暗淡的情绪。
3.一声犬吠,使意境在这里发生了默默的转折。本来画面是冷色调、无声的,犬
吠带来一点热闹,无声转为有声,这种热闹的气息打破了视觉的冷清。
4.实际听到的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应答
声等。只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足以勾勒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板书:苍山远白屋贫闻犬吠
四、思辨真情——做一个评论家
【学生活动一】品诗情,绘折线。
指导语: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微妙的变化请结合具体
诗句作验证分析。然后绘制一幅作者情感变化的折线图。
背景链接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
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本诗
可理解为表现被贬羁旅风雪途中的经历。
第一步:分组探讨,梳理离人情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形成统一看法。
第二步:代表陈情,各家争鸣归一。
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首句“日暮”又逢雪隐含着作者茫然、焦灼的情绪,“天寒白屋贫”更给
人以暗淡的情绪,“柴门闻犬吠”中一声狗叫为冷寂的黑夜带来了一点热闹。主
人的归来带给作者更多的温暖与安慰。
第三步:绘制折线,图文并茂展才艺。
1.学生根据讨论归纳结果,绘制作者情感变化折线图,并标注相关诗句。
2.教师用实物投影器展出优秀作品,师生共同绘制折线图。(见下面效果图)
五、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教师:一代代大师已成为古人,但他们的诗篇仍然熠熠生辉,今天读来,哲理与
智慧仍感同身受。下面我们一起背诵这永恒的经典,让那些可贵的精神永远流芳,
让我们永远能与古人交流。
师生一起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囊萤夜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识字。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囊萤夜读》。板书:囊萤夜读---读题释意。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
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指导朗读这两句:
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过渡,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a、自由读。b、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c、齐读。
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①开朗读会。②绘画。③写话。④当解说员。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
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其中有意设置语音、语意障碍以纠正学生读音,强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激励学生课外多读经典诗文。
《天地玄黄》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
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
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
知识全书。
教学内容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
2.理解意思,懂得文中所涉及到的故事。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4.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
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3.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
1.故事:《盘古开天地》
2.歌曲《千字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南朝人周兴嗣所作。他将一千
个汉字联串成一篇文章。《千字文》是四言长文,句句押韵,文笔优美,朗朗上
口,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千字文》在中国
古代的启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不仅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
物,更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
二、介绍学习《千字文》的学习方法。
1、字正腔圆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2、手舞足蹈读节奏
可以利用手脚拍打节奏读《千字文》
3、借助资料知其意
利用图片,注释来理解每一句千字文的意思。
4、摇头晃脑出感情
可以学习古人那样摇头晃脑有感情地读千字文。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千字文》是形式多样,生动
活泼的,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千字文》。
(一)字正腔圆知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
准,学得最快。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宙”、“洪”、“荒”、“盈”、“昃”、
“辰”、“宿”的读音。
4、听朗老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谁能来评价一下
5、生评价。(响亮,准确,有节奏等)
【设计意图】正音是读好《千字文》的关键。
(二)手舞足蹈读韵律
师: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你看,“黄、荒、张……”都有一个“ɑng”音,
(课件)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
可以用手打节奏。
1、全体学生拍手读。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例:女:天地玄黄(男:玄黄)女:宇宙洪荒(男:
洪荒)的
3、小组合作手脚合作打节奏读。
(例:(一、二组)天地(三四组)玄黄,(一、二组)宇宙(三四组)洪荒
(一、二组)拍手拍手(三四组)踏脚踏脚/拍手拍手踏脚踏脚)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读得准,节奏也拍得准!
师: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是韵律
美了!其实《千字文》不但读得好听,唱起来也朗朗上口,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
吧!
4、看《千字文(片段)》唱诵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读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千字文》的乐趣。
(三)三读成诵知其意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这四句的意思你
知道了吗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同桌间相互交流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根据图画个别汇报每一句意思,教师点拨讲解疑问,解析句,然后引导学生
小节背诵。
师:请看图,这两幅图是什么(板书:天地)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意思: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
边。
师:传说远古时代的宇宙是黑漆漆的一片,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辟天与地的。下
面请看视频《盘古开天地》。
②看《盘古开天地》故事视频。
师:盘古真伟大!为了人类,他把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大自然的万物!看他的双眼
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③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意思: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
的太空中。(板书:日月)
四、练习延伸
1、选你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写一两句话或选几种景物画成一幅画。
2、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不但理解了本节课学的这几句《千字文》,还能用图画画
出来,真棒!
师:在《千字文》的很多字都常常出现在成语里,如“天”、“地”这两个字也有
很多成语,请看屏幕。
3、出示读带有“天”、“地”这两个字的成语。你还知道带有“天”“地”字的哪
些成语
师:你是怎么认识这些成语的(看课外书)看课外书不但能认字,积累一些好词
好句,还可以是我们明白很多的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练习——画画,认识成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千字文有很
多用处。
师:说说你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五、谈收获。
请个别学生说说学到的知识。
再看《千字文》歌曲视频,喜欢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六、作业布置
1、把今天学的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读故事《女娲补天》、《太阳系出现重大变化》。
七、板书设计
千字文
天地
日月}自然现象
《春对夏》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
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3、出示整首韵诗,齐读,感觉节奏感。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
蝶对鸣蛩。街泥双紫燕,课密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秦岭
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4、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内存知己—路遥知马力——明月松间照—生当作人杰—白日依山尽——
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采莲词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采莲词》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教学王昌龄的《采莲曲》
1、师示范读
2、指名读、齐读
3、简介作者。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二、教学《采莲词》
1、师范读。
2、出示《采莲词》指名读。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8、,看图全班齐诵读。
采莲词-----清·王淑
莲华莲叶满池塘,不但花香水亦香。姊妹折时休折尽,留花几朵护鸳鸯。
【译文】莲叶开着莲花布满了池塘,不仅仅是花有香气,就连水也有了香气。
姐妹们在采折的时候,不要全折光了,留下几朵花庇护着水池里的鸳鸯。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给我
们带来的享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
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
要学的古诗诵读。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
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二、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
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
4、品读赏析。
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
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
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8、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10、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11、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
12、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13、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
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诗句。
14、谁能连起来读一读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
庚申正月游齐安
教学目标: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庚申正月游齐安》,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庚申正月游齐安-----宋----王安石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
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
感受到了吗说说吧!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
诗人正月在齐安游玩,看到了冬春交替的柳树和梅花的奇特景象,诗中叠字用得
非常巧妙。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桃花溪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桃花溪》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复习杜牧的《采莲词》导入
1、复习导入: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曾学过唐代
诗人杜牧的一首古诗《九月几日以上东兄弟》,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
2、指名、齐背
3、听吟诵。
4、听古诗轻唱。
(二)、教学《桃花溪》
1、师范读。
2、出示《桃花溪》指名读。
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诗歌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诗人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向往美好生活的心
情。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8、,看图全班齐诵读。
(三)、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感
受古典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四)、拓展延伸
张旭的诗,我们可以上网去查找。
《王戎识李》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思考,不盲从,学会观察,理性的判断事情。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王戎识李。多媒体播送。教师点拨,请同学们
交流。
二、简介
王戎识李-------《世说新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⑩苦李。”取之,信然。
本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
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
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
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课文告诉我们做事要仔
细观察,善于思考。
学生自读,教师讲解。
1)诸:众,许多的意思。
2)尝:曾经的意思。
3)折:压弯的意思。
4)竞走: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
5)人:过路人。
6)之:代词,指王戎。
7)信然:果然如此的意思。
三、理清文章
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
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四、教师小结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什么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
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
乐)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
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
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
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
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
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
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
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望天门山
一、入题。
1、读题:望天门山,通过注释了解天门山。
2、简单介绍:李白生平。诵读李白诗篇。
二、初读古诗。
1、读通古诗,重点指导读准“至此回”、“帆”
2、读出节奏。指导读、范读。
三、了解诗意。
1、思考读: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交流一二句:
⑴“天门”即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中断”指的是从中间分开。
⑵“楚江”即长江,长江怎么样“开”指的是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
形成了西梁山和东梁山。
⑶“碧水”既长江之水,长江之水怎么样“东流”向东边流去。“至”
是“到”,此是“这里”,这里指的就是到了天门山。长江之水到了天门山就无法
再向东流去了,因为什么“它被天门山挡住了去路”,“回过头来向北流去。
⑷有感情朗读一二句。
3、交流三四句。
⑴作者望天门山,你知道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望吗?
⑵“孤帆”指一只小船,“日边来”,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⑶他站在船上看到了什么呢?
⑷两岸青山,青山怎么样呢“相对出”,是一对一对出现的意思。“青山
是不动的,它怎么会出现呢是什么在动船在动,而作者站在船上不动,就好像觉得
是青山在动,一会儿出现,不会儿又忽闪不见了。
⑸有感情朗读三四句。
四、体会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天门山的景色怎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对天门山的什么感情
社日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山水田园诗景与情的关系导入)
二、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
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或
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
歌。)
三、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四、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觉角度: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宁静
3.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五、常见的写景技巧
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②以动衬静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声、绘色②色
彩映衬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4.运用炼字技巧: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
人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3.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
然自得
4.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5、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六、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意境——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1.知作者。
2.析物象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
②描写景物的技巧
4.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
乐情
5.明主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
尘俗闲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七、小结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
大概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
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
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
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
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
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
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
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指名答。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
人”(游山玩水的人)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
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
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
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
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
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
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出示全诗课件)
四、感情读诗、背诗。(配乐)
中秋月
教学内容:
中秋月(语言:谈话活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月亮是会变化的,中秋月的月亮是圆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学习围绕主题“月亮”进行谈话。
3.喜欢与同伴交谈,并安静地倾听同伴说话。
教学准备:
1.不同造型月亮的图片(弯月、圆月)。
2.有关中秋赏月的1幅图画。
教学过程:
1.欣赏中秋节的图画。
教师:你看图画里的人在干什么?
因为是中秋节,所以大家在赏月。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多年来第一次与弟弟团聚,
共赏中秋月的情景。
2.谈谈见过的“月亮”。
(1)教师:你见过月亮吗图画里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你见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
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提醒学生倾听同伴说话。
教师:一个小朋友在说话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安静地听他说,等他说完以后再
补充。
(3)教师边出示月亮的图片边请学生:月亮有时候是圆圆的,有时候是弯弯的。
(4)教师完整地朗诵一遍儿歌。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教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关于月亮的儿歌,我们来听一听。
3.学习儿歌。
(1)教师:儿歌里说月亮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时候变成圆圆的呢?
(2)教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儿歌。
(3)集体念一遍儿歌。
4.画一画月亮。
教师:请小朋友们在练习册上画一个你喜欢的月亮。
赏析:
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
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23:0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884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